缩略图

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

作者

张博涵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摘要: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主要群体,也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参与者。新媒体背景下学生网络群体性事件是影响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对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和心理工作均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在网络集聚行为全过程的心理机制,分析网络群体性事件在形成阶段、爆发阶段、发展阶段、消化阶段的心理特征及处理对策,探寻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全过程的心理机制,最终,提出了加强舆情研判与监测、建立红色网军队伍、加强舆情教育引导、发布权威信息、舆论新闻危机公关和公信力重塑等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舆情;网络集群行为;社会心理

一、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现状

在互联网交往中,大学生网络群体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网络行为尤其是大学生网络群聚行为构成了大学生重要的群体活动方式。然而,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学生网络群体问题,对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通过深入研究、探究、洞察、总结,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并掌控大学生的网络活动,更好地指引他们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更好地推动他们的成长。

二、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形成过程中社会心理作用机制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时事热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更好地指导和引导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

(一)形成阶段:利益冲突和群体矛盾的凸显

针对现实中的热点敏感新闻事件,大学生开始利用互联网来宣传他们所追随的社会价值观,他们把社会上最具争议的话题放到网上,并且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社会上的认可,从而达到自己的私人目标。2021年“吴亦凡侵犯未成年事件”,涉及未成年犯罪、性别侵害和不公正的待遇,都是当今大学生最关心的焦点,以至于微信、微博、快手和小红书上的帖子都被霸屏,给整个校园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此时“官方舆论场”尚未形成,“校园舆论场”的开始形成,部分学生为了博取关注和吸引眼球设置议题或者在校园平台发布发动性帖子,企图影响校园舆论。

(二)爆发阶段:社会热点和敏感事件的引爆

由于社交媒介(如微博、微信)的应用及其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舆情的传播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然而,由于网络的隐私保护、自由交流或者交易的便捷,对于这类舆情的快速响应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2022 年“唐山烧烤店打人案”的发布,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大学生的注意,特别是关于暴力伤害他人或者性别歧视的话题。大学生们从外界获取有关他们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观点。舆情发酵中期,某些偏激的观点开始受到重视,而其他观点则开始被淡化,舆情扩散循环往复,形成一个螺旋发展的过程,最终促进了意见气候的形成。

(三)发展阶段:公共舆论的形成和话语权的争夺

随着网络舆情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情绪的表达,他们开始更多地关注舆情的表达,慢慢聚焦于一种情感取向和思维模式,形成一种集体心理,在高校传播和扩散舆论。随着高校舆情的发展,使得某些偏激的想法也随之被更多的人接受,最终演化为更为普遍的舆情。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许多年轻人开始试图通过情绪传播、心理干预等手段来提升他们的社交影响力。这种行动可能导致他们被社交媒体的舆论所左右,导致他们不得不与社交媒体的观点相同。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媒学生加入网络舆情,他们开始寻找和推崇具有影响力的观点,引起了一场网络社区的热潮。

(四)消化阶段:舆论危机公关和事件平息

当前,由于大学生拥有独到的见解、较强的法律保护能力以及对互联网的深厚依恋,他们的利益诉求以多种形态展示,因此,各级政府及相关高校必须加快构建安全的紧急救援体系,为他们提供更加公平、公正的法律保护,并且加快形成一套完整的社会冲突调节机制。当这种紧急状况出现时,高校的监督与应急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纠纷,学院应该充分利用学生所拥有的社会环境,开辟更多的沟通渠道,并且制定更加严格的管控措施。此外,学院还应该积极参与。“黄金4小时原则”的社会媒体活动,以便能够更快地获取学生的反馈,并且能够更好地解决学生之间的纠纷。

三、社会心理学视域下的网络集群行为管控策略

(一)加强思想引领,切实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进步,当前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因此,相关部门和高校应该密切监测并分析这些问题的影响因素,以便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同时,应该重视对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建设,并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应的指南来指导他们的日常活动,切实提高大学生网络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和风险管控

校园网络舆情管控的痛点主要体现缺乏网络舆情监测,在网络集聚行为出现时未能抓住预警的主动权,缺失对群体阶段性心理的把握,也就难以实施舆情导控与网络心理干预。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当前的情况,采取科学的方式,加强监测,及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以期望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情绪,并且更好地应对网络舆情的变化。

(三)针对舆情发展各个阶段提出针对性的管控措施

在网络舆情的形成阶段:应该针对舆情进行分析、对大学生积极教育引导、针对网络信息进行大学生身份信息认证。随着社会舆论的变化,我们应该加强对网上信息的监管,及早筛选和抑制有害信息,并及早向大学生传播正确的观念。同时,我们还应该组建起一支由专业的舆论引导团体、网民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红色网军,以应对社会的紧急事件。在网络舆情的消化阶段进行危机处置,包括高校政治制度的建设和法律处理,同时要加强高校公信力重塑,建立事件调查与分析总结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周蓉.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风险及控制策略[J].高教探索,2021,No.220(08):117-121.

[2]倪建均.青年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心理机制和风险管控[J].当代青年研究,2018,No.356(05):80-86.

[3]周子恒,彭程.“意见领袖”参与下的网络集群行为引导机制研究[J].情报杂志,2019,38(10):127-135.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参与网络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研究(Y202353431)。

作者简介:张博涵(1997.04— )浙江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