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档案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的安全保障机制构建

作者

姜丽辉

宁远县鲤溪镇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引言

信息化时代下,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正由传统纸质向电子档案转型。电子档案因其高效、便捷、智能等优势,已成为主流形式,尤其在政务公开和业务协同中应用广泛。然而,电子档案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涉及数据篡改、泄露和丢失等风险,亟需系统性的安全保障机制。安全管理不仅是技术问题,更关乎制度建设、管理能力和人员素质的协同配合。构建科学有效的电子档案安全体系,对于提升管理水平、保护信息资产、推动公共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尽管许多事业单位已建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但安全保障仍面临多重挑战。首先,安全意识普遍薄弱,未将电子档案安全上升至信息资产保护层面,导致制度缺失、责任不清。其次,制度建设不健全,缺乏覆盖档案全生命周期的系统化管理规范。第三,技术防护措施不足,权限控制、加密存储、容灾备份等功能配置不完善,易引发安全事故。此外,人员管理薄弱,操作流程不规范、缺乏培训,增加人为风险。最后,应急响应机制缺失,突发事件处置滞后。因此,需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系统化安全保障机制,有效应对管理风险。

二、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机制的制度建设路径

制度建设是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基础。事业单位应结合国家档案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科学、系统、具体的电子档案安全管理制度。首先,需明确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原则、目标与适用范围,对档案生成、传输、存储、备份、调阅、使用和销毁等环节的安全要求进行全面规范。其次,应建立安全责任制度,明确各类岗位职责,细化责任划分,确保每个环节有专人负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对于涉及重要、涉密或敏感信息的电子档案,应制定更为严格的管理措施,如加密传输、分级权限访问、审计追踪等,确保信息不被非法获取与篡改。同时,单位还应建立档案分类分级制度,根据档案的重要程度、使用频率与保密要求,实施差异化的安全控制策略,提高管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此外,应完善档案安全检查与考核制度,定期组织内部审计与自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整改,确保制度落实不流于形式。通过制度的完善与落地实施,可为电子档案的安全保障提供稳定的制度框架与管理支撑。

三、构建多层次的技术防护体系

技术防护是电子档案安全机制的重要支撑。事业单位应构建涵盖网络层、系统层、数据层和应用层的多层次防护体系,形成纵深防御结构。首先,在网络层面,应部署防火墙、防病毒软件、入侵检测系统和访问控制机制,防止外部攻击和恶意软件侵入。其次,在系统层面,应加强操作系统与数据库的安全配置与补丁更新,防止系统漏洞被利用。同时,应对电子档案管理系统进行安全加固,设立用户权限管理与多因素身份认证机制,避免非授权访问。再次,在数据层面,应对档案信息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采用高强度的加密算法保护数据不被非法窃取或篡改,保障其机密性与完整性。此外,应建立完善的档案数据备份机制,采用本地与异地备份、定期与实时备份结合的方式,确保系统在遭遇灾害或攻击后能迅速恢复数据,减少损失。在应用层面,应引入操作日志管理与行为审计功能,实现对用户行为的全过程记录与监控,提升系统可追溯性与事后责任追查能力。通过整合多项安全技术手段,建立系统、全面、可持续的技术防护体系,可为电子档案提供坚实的安全屏障。

四、加强人员培训与风险意识建设

人的因素在电子档案安全管理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事业单位应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和技术支持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提升其安全意识和操作规范水平。首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活动,如专题讲座、实操演练、岗位交流、网络课程等,内容涵盖电子档案管理流程、安全策略、法律法规、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使管理人员全面掌握相关知识与技能。其次,应建立持续学习与更新机制,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和安全形势的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培训内容,保持人员知识的先进性与适应性。同时,应强化安全责任意识,明确电子档案安全管理是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不仅是技术人员与档案部门的任务。通过签署保密承诺书、设立奖惩机制等方式,引导员工规范行为、自觉防范风险。单位还应鼓励员工发现和反馈潜在风险隐患,构建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氛围。此外,对于新引进的技术工具和系统平台,应组织专门的岗前培训和测试,确保操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避免因技术不熟练造成的误操作和信息损失。人员管理与培训机制的完善,是确保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真正落地的重要保障。

五、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与动态安全评估体系

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不能忽视应急响应与动态评估机制的建立。事业单位应结合电子档案系统的运行特点与风险特征,制定详尽的安全事件应急预案,明确事件分级、响应流程、职责分工、信息通报和恢复操作等关键环节,确保在突发安全事件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妥善处置、最大限度降低损失。应急预案应定期更新,并通过桌面演练或实地演练的方式检验其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提升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建立动态安全评估机制,定期对电子档案系统的风险水平进行评估和等级划分,识别新兴风险点,并据此调整安全防护策略与资源配置,确保防护措施与风险态势相匹配。同时,应借助第三方审计机构或信息安全评估平台,对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专业检测与认证,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与透明度。通过构建闭环的应急响应与安全评估机制,可实现电子档案安全管理的预防、控制与响应相结合,提升系统整体韧性和风险应对

能力。

结论

电子档案在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安全保障问题已成为制约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因素。本文围绕电子档案安全保障机制的构建展开系统研究,指出了当前管理中存在的制度缺失、技术薄弱、人员素质不足和应急准备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完善制度建设、强化技术防护、提升人员素养和建立应急机制等策略,旨在为事业单位建立科学、高效、安全的电子档案管理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未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演进和数据治理要求的日益严格,事业单位应持续优化安全机制,推进档案管理标准化、智能化与协同化发展,提升电子档案的管理能力与应用价值,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信息保障。

参考文献

[1] 阚利峰 , 姚明军 .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隐私保护与合规性研究 [J].黑龙江档案 ,2024,(06):82-84.

[2] 霍珍珍 . 人事档案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与价值分析 [J]. 黑龙江档案 ,2024,(06):40-42.

[3] 黄雨婕 . 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中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J]. 中国信息界 ,2024,(09):139-141.

[4] 张华丽 . 关于提升事业单位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效率的几点思考 [J]. 黑龙江档案 ,2024,(06):178-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