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越剧经典剧目的研究现状

作者

张艳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越剧”起源于“落地唱书”,后又称为“女子科班”、“绍兴女子文戏”等,在其发展过程中诞生了众多经典剧目,如《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打金枝》《孔雀东南飞》《春香传》等,也有现代剧《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等。根据对越剧剧目的研究情况,笔者将其分为三个历史时期进行讨论。

一、早期研究情况(20 世纪40-60 年代)

此时对“越剧剧目”的研究整体来说较少,可搜集的资料主要是报纸如《浙江日报》《人民日报》,其中记载了越剧的演出公告及相关简评。《喜彩莲不错:老闸大戏院,将另演越剧》(1937);《从三出不同的戏看越剧变革过程》(1949);唐湜的《谈越剧“红楼梦”》(1954);刘如曾的《戏曲音乐介绍——越剧音乐》(1956);戴不凡著《百花集》(1956);聆群的《对话 < 梁祝 (1962)当属此时期的代表。

其中戴不凡的《百花集》(1956),后升级为第二版《百花集续编》(1958)和第三版《百花集三编》(1983),是较早出版的戏剧文学的评价与研究著作。内有《谈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评越剧“西厢记”的改编工作》《介绍越剧“春香传”》以及其他戏曲艺术如京剧、梆子戏等的评述文章,此外还涉及传说故事、剧目改编、剧目传播、演变、戏剧高潮等内容。记录了众多剧目在“第一届全国戏剧会演”中的相关情况及其后的影响。总的来说,这是较早对越剧相关剧目进行研究与评述的文论,但由于年份较早,许多研究还不够深入。

二、中期研究情况(20 世纪80 年代-20 世纪末)

这一时期的研究有吴琛《越剧< 祥林嫂 > 的改编和导演戏剧艺术》(1978);杨小青《赋予古典名剧现代美,导演越剧 < 西厢记 > 札记》(1993);夏写时《什么是“现代意识”》(1994);黄在敏《越剧 ∠ 西厢记 > 的形式美》(1994);连波《越剧音乐史初探》(1995)等论文;钱法成主编《中国越剧》(1989);高义龙著《越剧史话》(1991);卢时俊,高义龙主编《上海越剧志》(1997)等著作是这个时期的代表,笔者选其中两篇略作简述。

其一是吴琛的《越剧< 祥林嫂> 的改编和导演戏剧艺术》,该文初刊于《戏剧艺术》1978 年第一期。该文评价《祥林嫂》是“历经沧桑”之剧目,从自己作为观众第一次接触越剧说起,记录三十年来《祥林嫂》改编排演的过程。在谈及排演的目的、剧本精神内涵的挖掘、主题的表达、矛盾冲突的塑造、风格样式的呈现、手法的运用、人物的塑造等,是一篇从编剧角度出发论及越剧剧目编排的文章,提供了许多史料,其文所体现的兢兢业业之精神,厚实的文笔功底都值得后学们虚心学习。

其二是陈竹《哈姆雷特能“中国化”吗 ?——越剧 < 王子复仇记 > 引起的思考》,是一篇记者走访专家、观众而引发的思考短文,从“前有成功事例”“哲理难以揭示”“表演有得有失”“伦理观念差异”四个方面论述得出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最大的美学区别在于中国戏曲重情,外国戏剧重理。并提议到我们在改编外国作品时要慎重选择和自己剧种本体特色相吻合的作品,这样才能推出“中”、“洋”结合的好戏。

较上一阶段而言此三十年间的研显成果更为丰富,视角趋于多样化,如对剧目改编研究、剧目的音乐分析研究、剧目“现代化”研究、形式美学研究、发展史研究、音乐志等的专项研究,呈现出更为完整的研究样貌。

三、近期研究(21 世纪- 至今)

21 世纪以来,学界对越剧剧目研究颇丰,角度更加新颖,笔者发现主要有政治意识转变研究、舞台形象流变研究、传播中的观众意识研究、审美意义研究、文化价值研究、唱词赏析研究、版本或主题对比研究、女性、地域性、文化交往研究等为代表的较以往更为深入的研究视角与成果。

其中姜进的《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2009);傅谨的《越剧 < 红楼梦 > 的文本生成》(2010);徐兰君的《“哀伤”的意义 : 五十年代的梁祝热及越剧的流行》(2010);李焕征、王美玉、黄菲的《民间传说、地方戏与“十七年”电影策》(2013);李伟民的《现代意识下的经典阐释—越剧莎士比亚喜剧< 第十二夜 >, 》(2014)等论文,应志良著《中国越剧发展史》(2002);钱宏主编《中国越剧大典》(2006)等著作是此时期的研究代表。

姜进的《女性,地域性,现代性——越剧的上海传奇》一文初刊于《史林》2009 年第 5 期,作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性别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为推动中国妇女史的发展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往。文章以女子越剧为什么在民国上海生根开花?在中华大地众多的地方戏中这唯一的女戏何以能够独领风骚?女子越剧这一现象又有什么样的文化史上的意义等问题展开,包括“中国戏曲史中的传奇与越剧”、“上海女性消费市场的形成”、“地方戏与都市移民潮”三个主要部分考察民国时期上海大众文化现代性中的女性和地域性特征。

另外,李焕征等人的《民间传说、地方戏与“十七年”电影策——以越剧电影 < 梁山伯与祝英台 > 为例》一文围绕《梁祝》这一部与当时主流的工农兵电影格格不入的戏曲片如何能够跻身“十七年”银幕这一问题而展开探讨。分析《梁祝》进入“十七年”银幕的三个原因、成为新中国外交公关电影的特殊性、改编如何满足了“十七年”的需要几个问题。

整体来看,对越剧经典剧目的研究早期成果虽少但积累了最初的史料,中期研究成果明显丰富且多样,而近期以来研究视角变得更加多元。

结语

越剧的研究既是中国音乐史的范畴,又是民族音乐学、中国戏曲史的范畴,而其中又包含着文学、表演、器乐、舞美等众多艺术门类的综合。几十年来,越剧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由于其综合性太强、地域性特征明显,仍然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另外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仅简单探究越剧剧目的研究现状,而未深入涉及其中音乐的研究,笔者也期待看到更多对越剧的相关研究,以及对研究的总结。

作者简介:张艳,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邮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