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从“ 验证工具” 到“ 素养培育主阵地” 的实践探索

作者

雷从权

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北湖实验学校 643200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不仅是知识传递的载体,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探究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核心路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均明确指出,要“推动实验教学方式创新”“促进传统实验与现代技术融合”。然而,当前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仍存在“重演示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器材轻思维”等问题。部分教师依赖“黑板实验”“视频替代”,学生被动观察;传统实验受限于时空(如微观现象、危险操作)或器材精度(如瞬时速度测量),难以支撑深度探究;实验评价停留于“操作是否规范”,忽视“思维是否进阶”。如何通过实验教学的创新与改进,让实验从“验证工具”转变为“素养培育主阵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从“四维实验体系构建”“技术赋能突破限制”“跨学科融合深化价值”三方面展开探讨。

一、重构实验类型:构建“ 课堂 + 虚拟 + 拓展 + 家庭” 的四维实践体系

(一)课堂实验:从“验证”到“探究”的模式转型

课堂分组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科学思维的主阵地,但需避免“按步骤操作—记录数据—得出结论”的机械流程。例如,在“探究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中,传统教学常直接给出“液体密度”“排开液体体积”两个变量,学生按预设方案操作。改进策略是:先提供“木块漂浮、铁块下沉”“同一铁块分别浸入水中和酒精中”“同一铁块部分浸入或全部浸入水中”等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自主提出猜想,再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对比实验(如用弹簧测力计测不同液体中的拉力、用溢水杯测排开液体体积),最后通过数据分析归纳结论。这种“问题驱动—自主设计—合作探究”的模式,让课堂实验从“验证已知”转向“发现未知”,更契合科学探究的本质。

(二)虚拟实验:突破时空与安全的“预学—拓展”工具

对于微观(如分子热运动)、宏观(如天体运动)、危险(如短路实验)或受时空限制(如连续变化过程)的现象,虚拟实验是重要补充。例如,在“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教学中,部分学校因滑动变阻器规格不足,难以完成“多组数据测量”。教师可引入一些虚拟实验平台,让学生课前预习时自主调节虚拟滑动变阻器,观察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初步感知“控制变量”的必要性;课中再通过真实实验验证虚拟结论,修正误差。虚拟实验的优势在于“可重复、可调控、无风险”,既能弥补真实实验的局限,又能通过交互设计提升参与度。

(三)拓展实验:指向创新与跨学科的“深度学习”

拓展实验是课堂的延伸,旨在通过“问题解决”激发创新思维。例如,在学完“简单机械”后,设计“制作简易杆称”的跨学科实践,这类实验融合了数学计算、工程设计和生活应用,学生需经历“观察需求—理论分析—方案设计—实践改进”的完整过程,既深化了对“杠杆原理”的理解,又培养了学生动手能力,还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感受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再如,结合“声现象”开展“自制隔音房间模型”实验,引导学生从材料选择(泡沫、棉花)、结构设计(双层墙体)出发,探究隔音原理,将物理知识与劳动教育、生活实践紧密结合。

(四)家庭实验:连接生活与课堂的“常态化探究”

家庭实验以“低成本、易操作、趣味性”为特点,能有效弥补课堂时间的不足。例如,用矿泉水瓶制作“浮沉子”(通过挤压瓶身控制小瓶浮沉),用吸管和橡皮泥制作“简易密度计”,用手机慢动作拍摄“水沸腾过程”观察气泡变化,制做简易热机等。教师可设计“家庭实验任务单”,明确目标(如“观察并解释现象”)、材料清单(家中常见物品)、记录要求(文字/ 照片/ 视频),并通过班级群或私发老师分享优秀案例。家庭实验的关键是“低门槛、高开放性”——不限定唯一答案,鼓励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设计方案,让物理学习从“教室”延伸到“生活场域”。

二、技术赋能创新:用“ 低成本适配方案” 突破实验教学瓶颈

(一)传统器材的功能优化

针对部分实验可见度低、操作复杂的问题,可通过改进器材结构或替换日常材料提升实验效果。例如,利用生活常见物品(如透明容器、牛奶、水等)增强光路或流体运动的可见性;通过调整实验装置布局(如增加刻度标记、改进固定方式)提高数据读取的准确性;对老旧器材进行简易维修或功能扩展(如为弹簧测力计增加保护套延长使用寿命),使其更适应课堂教学需求。此类改进无需额外经费,却能显著提升实验的直观性与可操作性。

(二)基础数字化工具的合理应用

对于无法通过传统器材实现的实验(如动态过程演示、定量数据分析),可借助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展示动态模拟动画,或利用手机 APP(如免费物理实验模拟软件)、简易传感器(如部分学校已配备的基础电流 / 电压传感器)辅助教学。例如,通过动画演示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或危险实验的操作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知;利用基础传感器采集简单数据(如电流、电压的变化趋势),引导学生观察规律并分析结论。此类工具成本低、易获取,且能与传统实验形成互补。

(三)技术应用的“本土化适配”

技术赋能需避免盲目追求“高科技”,而应根据学校实际条件选择适配方案。例如,无虚拟实验室的学校可通过教师录制的实验操作短视频(课前预习或课后复习)、学生用手机拍摄的实验现象(课堂展示与讨论)实现“准数字化”;缺乏专业传感器的学校可引导学生用“对比实验”“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等传统方法处理数据,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技术应用的最终目标是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非单纯追求形式上的“先进”。

三、跨学科融合:从“ 生活问题” 出发的“ 低门槛综合实践”

(一)学科关联的自然渗透

物理与多学科存在天然联系(如物理与化学的物质变化、物理与生物的生命现象、物理与地理的自然规律),教学中可挖掘这些关联点,引导学生从多学科视角理解同一现象。例如,通过生活现象(如冬季水管维护、夏季防晒措施)关联物理的热学/ 光学知识与地理的环境特点,或通过简单工具的制作(如调光式台灯、简易杆称)关联物理的电学 /力学知识与劳动技能,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

(二)问题驱动的综合探究

以学生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如“如何让教室灯光更节能”“怎样改进书包更省力”),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提出解决方案并实践验证。此类探究无需复杂理论支撑,只需将物理原理(如光的反射、杠杆平衡条件)与生活经验结合,通过动手操作(如调整灯具角度、改变书包背带结构)观察效果并反思改进,既能深化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又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导向的能力培养

跨学科融合的最终目标是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通过设计“观察—分析—设计—实践”的完整任务(如观察家庭用电习惯并提出节能建议、分析社区路灯布局的合理性并模拟改进),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从生活中发现问题 $$ 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通过实践验证方案 $$ 反思优化结论”的完整探究链,逐步形成“学以致用”的科学素养。

实验体系的构建不仅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关键还要激发好奇心探知欲。通过传统器材改良与低成本数字化工具突破实验瓶颈,从生活问题出发设计低门槛的跨学科任务,本质上都是为了让实验教学更“接地气”——让学生愿意动手、能够操作、乐于思考。唯有如此,实验才能真正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沃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做中学”的过程中,感受到物理的魅力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