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机制造企业内部审计效能提升的思考
李斐
上海飞机试飞工程有限公司 上海 201324
近年来,美国波音公司频发的安全与质量事故震惊了全球,波音危机暴露出其内部审计(下文简称为内审)体系方面存在严重漏洞。本文剖析民机制造行业存在的内审问题,提出提升内部审计效能的六方面举措,以期吸取波音的前车之鉴,提升我国民机制造行业的风险防范能力,推动我国大飞机持续稳健快速发展。
一、民机制造企业内部审计的效能短板
(一)内审的战略决策参与度不高
民机制造企业的内审长期局限于财务审计、合规检查等传统领域,缺乏对战略风险、市场趋势和研发投入的主动评估。深入分析发现,民机制造企业的内审参与决策机制缺位,企业制度未明确内审在战略制定中的角色,导致内审被排除在战略决策之外。与此同时,对内审的资源配置不足。审计预算向财务审计倾斜,安全与质量审计占比不高。
(二)内审的独立性与协同性不足
一是审计独立性弱。部分民机制造企业内审部门在组织架构中层级较低,缺乏权威性,对高层决策的监督能力受限。部分民机制造企业内审部门直接向管理层汇报,而非董事会或审计委员会,导致审计结果易受管理层干预,难以客观反映问题。二是跨部门协同低效。内审部门与业务部门缺乏定期沟通渠道,导致审计目标与业务需求脱节。此外,审计与研发、生产部门信息孤岛问题突出,财务数据、项目进度、质量管控数据分散在不同系统中,内审难以整合分析。
(三)内审的技术能力薄弱
一是数字审计工具缺失。多数企业依赖纸质记录,无法实时追踪供应商生产数据。传统抽样审计无法覆盖数字孪生、MBSE 等新型研发模式的风险。根据空客的 2023 年白皮书, 7 3 % 的软件缺陷难以通过传统审计方法发现。二是数据整合能力薄弱。供应链数据分散于不同系统,直接影响内审的效率和风险监控能力。内审人员需花费大量时间手动收集、清洗数据,而非分析风险,导致审计效率低下,合规成本增加。分散数据难以支持全局视角的风险建模。三是专业人才短缺。民机制造企业多未建立复合型审计团队,既懂航空工程技术、又熟悉审计与合规的跨界人才稀缺,难以应对复杂系统审查。同时,内审培训投入不足,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滞后。四是风险数据库建设滞后。过往风险数据分散且碎片化,分散在不同业务系统,未系统化纳入审计模型,导致同类风险反复出现,直接影响企业对供应链、技术合规、质量管控等核心风险的识别与应对。
(四)供应链审计的广度与深度不足
一是审计的广度不够。民机供应链具有与技术复杂度高、供应链层级多、安全要求严苛等多重特征,民机制造企业内审主要针对一级供应商(如发动机、航电系统供应商),忽略原材料、特种加工件供应商等二级及以上供应商。此外,民机制造企业普遍忽略高风险地区供应商,对地缘政治冲突地区或新兴市场供应商审计频率低。风险类型也存在单一化问题,重质量轻合规,未将新兴技术风险纳入审计范围。二是审计的深度不足。数据审查流于形式,技术穿透力不足,依赖表面文档,仅仅核验供应商提供的书面证明,未通过穿透测试验证实际执行情况。此外,风险根源分析缺失,就事论事整改,针对发现的问题,未系统分析问题根因,未将供应商问题与企业内部管理关联,仅仅要求供应商提交纠正措施,未分析其背后的管理缺陷。
二、民机制造企业内部审计的效能提升举措
(一)内审职能定位转型
民机制造企业的内审需要从“合规审计”转向“战略风险管理”,将从“事后纠错”转向“事前预防”,深度参与技术战略决策,包括战略目标设定、资源分配审核、重大项目可行性评估等。通过战略审计评估技术路线选择或市场进入策略,深度融入战略制定与执行的全周期,在战略规划流程中嵌入内审环节,例如要求内审对战略草案进行风险评估,或定期向董事会提交行业风险分析报告。
(二)提升审计独立性
一是建立垂直汇报机制。建议参考空客模式,审计部门直接向董事会下设的“审计与风险委员会”汇报,独立于管理层。二是建立利益冲突隔离机制。审计部门的绩效考核应单列,平级部门不参与审计部门绩效考核,确保审计目标聚焦风险而非短期利润。
(三)升级技术审计能力
一是推动建立协审专家顾问库。吸纳航务、测试、试飞、机务、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业务专家和技术顾问,组成跨部门多学科专家团队,参与审计项目,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大幅提升审计团队专业技能。第二,搭建动态数据监控平台。部署飞行数据实时分析系统,对每架飞机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异常值监测,触发自动审计警报,有效提升人工抽样效率。引入“数字孪生 + A I 仿真”,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传感器失效场景,生成实时审计报告。第三,建立行业知识库。建立民机技术审计案例库,收录适航条款解读、典型技术缺陷及整改方案,有效识别潜在风险点,提升审计问题分析效率与效度。
(四)强化供应链审计
一是明确供应链审计重点领域。针对民机制造行业的特殊性,内审应聚焦供应商资质与合规性、供应链交付与质量风险、成本与合同管理、供应链可持续性等核心风险点。二是构建全链条审计流程。建立分级准入机制,开展供应商准入审计;搭建供应链数字化审计平台,实现风险实时监控,并开展驻厂审计。三是强化组织与制度保障。强化供应商分级管理,对关键供应商实施穿透式审计,建立黑名单制度,对次级供应商采用区块链追溯质量数据。
(五)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是前移审计关口。在研发设计、供应商准入、合同签订等环节嵌入预防性风险审计。二是强化风险导向审计能力。强化行业协同,与适航局方、行业协会共建风险数据库,共享审计标准。基于民机制造业特性,构建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实时标注高风险环节,如对材料供应商的舆情监控,提前触发驻厂审计。三是压力测试常态化。模拟极端场景,检验审计应急预案。如空客针对俄乌冲突的钛合金供应链替代方案测试。四是建立动态风险模型与预案。建立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定期更新风险数据库,制定地缘政治、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预审机制,并制定应急预案。
(六)重塑审计文化
一是推动审计从冰冷的合规程序升维为全员认同的价值信仰。通过全员签署《安全审计宣言》、事故案例沉浸式教育,将“安全高于一切”植入公司文化基因,强化“零缺陷”价值理念。二是加强“吹哨人”的保护与激励,推动行为转型。可借鉴空客经验,设立全球匿名举报平台,举报线索直达审计委员会,有效线索奖励年度绩效 3 % 。推行“安全积分制”,员工上报隐患可兑换奖金或假期。
三、结束语
本文认为,内审职能定位转型、提升审计独立性、升级技术审计能力、强化供应链审计、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重塑审计文化是民机制造企业审计效能提升的六大支柱。未来,随着全球民机市场竞争加剧,内部审计将从“后台监督者”转型为“安全守门人”,成为民机制造企业抵御风险、赢得市场的核心能力之一。
参考文献
[1] 高峰 . 波音公司百年发展史研究 [J]. 国际太空 ,2025,(01):59-63.
[2] 周友刚 , 张立垭 . 美国做错了什么?——以波音公司的发展与衰败为例 [J]. 特区经济 ,2024,(12):12-19.
[3] 李海涛 , 张卓 . 内部审计对国产民机工程业务连续性的贡献实践 [J]. 财会通讯 ,2024,(17):132-136.
作者简介:李斐(1981-),女,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