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松不凋:一名园林学子的廉洁札记
钱嘉楠
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院
晨光穿过梧桐叶的缝隙,在南京林业大学的石板路上投下斑驳光影。我抱着《园冶》匆匆穿过教学楼前,那株经历沧桑的雪松依然挺立如初。作为风景园林专业的学生,我习惯于观察植物的生长姿态——青松之所以不凋,在于其根系的正直与枝叶的疏朗。
忽然明白,廉洁何尝不是一种精神植物的生长状态?它需要正直的根系扎入文化厚土,需要疏朗的枝叶呼吸时代新风。在这所绿意盎然的校园里,廉洁并非抽象教条,而是如园林艺术般可触可感的生命实践。
第一章 图纸上的红线:规则意识下的学术诚信
专业教室里,L 教授正在讲解古典园林的空间序列。他忽然放下手中的激光笔,指着某位同学桌上翻开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说:“这页引文没有标注出处,就像造园时偷了别人的太湖石。”全班寂静。教授翻开自己那本密密麻麻写满批注的书:“我读书时导师说过,学术诚信就像园林设计中的基准线——稍有偏差,整个构图就会倾塌。”
有一次小组绘图作业,有人提议复制修改往届作品。那一刻我也觉得这是个捷径。辅导老师轻轻合上电脑:" 设计可以借鉴,但灵魂不能复制。" 她望着窗外那片移植的紫竹:“你看它们,每节都自己长出来,我们的设计也应该这样。”
我的脸有点发烫。上学期交景观设计理论课作业时,我从网上截取过两段未加引号的文字。当时想,区区几百字而已。此刻却如坐在针毡上,仿佛看见自己偷工减料的“假山”正在道德审查下崩塌。那天我才明白,廉洁不是挂在行政楼前的标语,而是图纸上每根自己画的线条。课后,我主动找到 L 教授承认错误。他递给我一本《园冶》影印本:计成在书里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道破了园林艺术的至高境界。但所有“天开”之美,都建立在严谨的工匠精神基础上。
从那天起,我注意到实验室里贴着的“实验数据零篡改”标语,观察到学长们为获取精确的植物生长参数在苗圃连续守候的深夜。在绘制南京某公园改造方案时,我坚持实地测绘十多次,有位组员嘀咕:“百度地图上都有数据,何必 ...”我没辩解,只是带她去看老校区那棵传说由陈植先生手植的紫薇。树荫下立着铜牌:“干径 23.5cm ,冠幅8.6m—1987年实测”。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的数字,闪耀着穿越时光的学术尊严。
第二章 苗圃里的嫁接:公私分明中的生命伦理
五月的园艺实践课上,Y 老师示范月季嫁接技术。她剪下良种枝条时说:“接穗必须来自公共实验区,私人采集的枝条再好也不能用。”有个男生偷偷把家里带来的名贵品种嫁接到砧木上,被发现后辩解:"反正能长出更好的花。" 向来温和的 Y 老师突然严肃:“用私人材料做公共实验,就像挪用公款投资——再漂亮的成果也带着原罪。”
这番话让我想起上学期学生会物资采购风波。生活部小 W 用部门经费批量购买文具,私下送给老乡使用。被质疑时他却理直气壮:“反正都是服务同学。”直到审计处介入,他才意识到那几盒文具已如嫁接失败的枝条,在公私不分的切口处腐烂化脓。现在走过行政楼,常能看见后勤人员清点物资时戴着“清风监察”红袖章,他们核查清单的神情,就像Y 老师检查接穗来源时一样专注。
此情此景,让我想起校史馆玻璃柜里的一件陈列物——一本泛着毛边的、1955 年的助学账簿。时任校长用蝇头小楷备注 :“张新领棉鞋一双,来年以松苗抵偿。”现在这些松树己经长成参天大树,针叶在风中沙沙翻动,像在诵读某种古老契约。
在制作课题设计模型时,我主动登记了每张卡纸的用途。室友笑我迂腐:“系里又不缺这点材料。”我指给她看窗外的水杉林:知道为什么这些树能长这么直吗?因为每寸生长素都不曾被私心扭曲。她怔了怔,第二天主动交回了多领的模型胶水。
第三章 铺地时的缝隙:俭朴作风里的精神格局
建筑馆展厅正在举办“可持续景观材料”展览。有件作品令我驻足:
用碎瓷片拼成的透水铺装,缝隙间长出青苔。标签上写着:“明代匠人修补地砖时,会故意留缝以利排水——廉政如良好的铺装,既需要材料的质朴,也需要留白的智慧。”
这让我想起上学期某次班级聚餐。班长提议去高档餐厅“改善生活”,团支书却坚持选择学校食堂包间:“学生聚餐重在情谊交流,不是比排场。”最终我们在食堂用简餐开了场诗歌朗诵会,反而比觥筹交错更尽兴。后来班费清单公示时,每笔支出都像那些透水铺装的缝隙般清晰可辨。
现在校园里悄然流行着“绿色消费”——二手教材漂流计划、共享绘图仪器平台、食堂 " 光盘行动 " 积分卡。上周我参加 " 校园剩余建材改造工作坊 ",用废弃的木条做了个笔筒。指导老师是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他钉钉子时说:“我们这代人习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现在条件好了,但惜物之心不能丢。”阳光透过工坊的天窗,在他严肃的脸上投下明亮温暖的光。
为了从古代园林文化中汲取营养,我到苏州拙政园考察。导游指着“与谁同坐轩”说 : 这名字取自苏轼‘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古人连休闲都要清清白白,这让我深受启发。回校后,我把一项创新设计的名称改为“廉洁文化主题园”,在模型里特意设计了“明镜台”水景。审核时有人质疑这个装置过于直白,我展示北宋李诫巜营造法式》中的记载 :“凡造作,必先立规矩。”清水映出的不仅是倒影,更是亘古不变的准则。
第四章 借景墙外的光环:传统文脉中的当代清风
在图书馆古籍部查阅《长物志》时,偶然发现文震亨在卷十二中写道:“居山水间者为上,村居次之,郊居又次之。”这位明代造园家毕生追求“宁古无时”的雅洁生活,甚至因拒交阉党而绝食殉国。抚摸着泛黄书页,忽然理解L 教授常说的“园林即人格”。
去年校庆日,大学复原了梁希先生当年的办公室。简陋的书桌上陈列着这位林学家任林业部长时退回的礼品清单:一支钢笔、两盒茶叶、三斤蜜饯... 解说员提到先生的名言:“为人民服务,身外之物越少越好。”窗外正对梁希铜像,他手中的树苗已长成参天大树。
如今校园东南角建起了“清风廊”,展示着校友中的廉洁典范。有位援藏学姐的事迹特别动人:她拒绝景观设计公司高薪,坚持在高原编制《生态修复标准》,日记里写着:“真正的风景不在图纸报酬上,而在守护好每寸土地的伦理中。”她的照片背景是怒放的格桑花,比任何豪华效果图都绚丽。
暮色渐浓时,我总爱坐在老图书馆后的梅亭。飞檐上的铜铃随风轻响,让人想起晚明著名书法家倪元璐拒书权贵的故事。他说:“吾墨只染青山,不染黄金。”此刻俯看校园,樱花大道上有同学在捡拾垃圾,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公告栏里贴着刚公示的奖学金名单。这些日常图景,恰似一帧当代《清廉上河图》。
雪松的阴影已经拉得很长。合上笔记本,封面上我抄着计成的话:“三分匠人,七分主人。”忽然懂得,廉洁教育不是外在的道德律令,而是如园林艺术般需要主客交融的生命美学。当我们以匠心培育精神世界的植物,用规则意识修剪欲望的枝桠,让文化传统的光线穿透认知的密林,终将营造出清气满乾坤的人间胜景。
在这所树木葱郁的校园里,我们既是园丁也是景观。当每个青年都活成挺立的青松,这片学术森林自会形成生生不息的廉洁生态系统— —如同那些经过严格检疫的苗木,年轮里都写着对规则的敬畏;如同按规范嫁接的花木,绽放时自有伦理的芬芳;如同留缝的铺地,在节制中获得呼吸的自由;如同借景的围墙,让历史的光持续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