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两创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与实效性分析
周可欣
安徽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合肥 230011
引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两创”战略意义重大。高校思政教学作为人才培养关键环节,需紧跟时代步伐。基于文化两创推动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提升实效性,是解决当前思政教学困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1. 文化两创与高校思政教学的关联
文化两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高校思政教学存在深度的价值契合与功能互补,是思政教学提质增效的重要文化支撑。文化两创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挖掘与重构,提炼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道德规范、价值理念,为思政教学提供丰富的文化素材,解决传统思政教学中“内容抽象、缺乏文化载体”的问题;而高校思政教学则是文化两创落地生根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等形式,将文化两创成果转化为学生可感知、可认同的价值观念,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二者的关联体现在“内容供给 - 价值传递”的双向互动中:文化两创为思政教学注入文化生命力,思政教学为文化两创提供传承发展的青年载体,共同服务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教育目标。
2. 基于文化两创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
2.1 教学内容的创新整合
基于文化两创的教学内容创新整合,核心是将文化资源与思政课程知识点深度融合,构建“文化 + 思政”的内容体系。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挖掘《论语》《孟子》中的仁爱思想、《孙子兵法》中的辩证思维,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修养”“辩证唯物主义”知识点结合,通过文化故事阐释理论内涵;在革命文化方面,梳理红色家书、革命旧址背后的历史脉络,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革命精神传承”章节对接,让学生在文化情境中理解革命理想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选取科技创新(如“大国重器”研发历程)乡村振兴(如“千万工程”实践案例)等当代文化成果,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展现文化两创在当代的实践成果,使思政教学内容既有理论高度,又有文化温度。
2.2 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
教学方法的多元运用需围绕文化两创的“实践性、体验性”特征,打破传统“讲授式”教学局限。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 VR 技术还原敦煌莫高窟、延安革命旧址等文化场景,让学生沉浸式感受文化魅力,再结合思政知识点开展讨论;推行“项目式学习法”,布置“文化两创思政项目”,如让学生分组挖掘家乡红色文化资源,制作短视频或撰写调研报告,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理论的理解;开展“文化研学法”,组织学生走进博物馆、文化产业园、红色教育基地,通过实地考察、专家讲解、小组分享,将文化感知与思政学习结合,抵制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并不意味着教师要鼓励学生完全杜绝中国文化之外的一切文化。教师不能替学生做主,但可以引导学生去明辨是非。在高校的思政教学改革中,教师要积极去建立民主的思政教学氛围,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可以利用课堂辩论活动,组织学生针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文化冲突热点进行讨论,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正确的文化因素。
2.3 教学资源的拓展开发
教学资源的拓展开发需突破课堂边界,构建“线上 + 线下”“校内 + 校外”的立体化资源网络。线上开发“文化两创思政资源库”,整合文化纪录片(如《典籍里的中国》)、名师文化思政微课、红色文化数字展厅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学习;线下建设“文化思政实践基地”,与本地文化馆、博物馆、红色纪念馆合作,建立长期实践教学站点,同时邀请非遗传承人、文化学者、革命老兵走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或workshops;此外,开发“文化思政校本教材”,将地方特色文化(如地域非遗、本土红色故事)与思政课程结合,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料,同时鼓励教师开发文化思政教具(如传统美德主题漫画、革命精神手账),丰富教学资源形态,为思政教学提供充足的文化支撑。
3. 基于文化两创提升高校思政教学实效性
3.1 学生学习效果的增强
基于文化两创的思政教学能显著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价值认同,提升学习效果。数据显示,采用文化两创教学模式的班级,学生思政课程课堂参与率从 68% 提升至 92% ,课后自主学习时长平均增加 1.5 小时/ 周;在价值认同方面, 85% 的学生表示“通过文化案例更易理解思政理论”, 79% 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联性”有更清晰认知;在实践转化方面,参与文化思政实践项目的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文化传播活动的比例达 81% ,是未参与学生的2.3倍,证明文化两创能有效将思政学习成果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增强教学实效性。
3.2 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文化两创对高校思政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新要求,同时也推动教师能力全面提升。为整合文化资源与思政教学,教师需加强文化素养学习,参与文化两创专题培训的教师比例从 35% 提升至 89% ,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掌握程度显著提高;在教学创新能力方面,教师开发文化思政教学案例、设计实践项目的能力增强, 82% 的教师能独立设计“文化 + 思政”教学方案, 67% 的教师有自己开发的文化思政校本资源;此外,教师的跨学科协作能力也得到提升,与文学、历史、艺术等专业教师合作开展思政教学的频次增加,形成“思政 + 专业”的教学协作模式,整体推动教师从“理论传授者”向“文化思政引导者”转型。
3.3 教学管理机制的优化
基于文化两创的思政教学推动教学管理机制向“协同化、长效化”优化。在协同机制方面,学校建立“思政教师 + 文化学者 + 行业专家”的教学指导团队,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共同设计文化思政教学方案,同时打通院系壁垒,鼓励思政部与文学院、历史学院等开展跨院系合作,共享文化教学资源;在评价机制方面,将“文化思政教学成果”纳入教师教学评价指标,权重占比达 30% ,同时建立学生“文化思政学习档案”,记录学生参与文化思政活动、实践项目的情况,作为思政课程评价的重要依据;在保障机制方面,学校设立“文化思政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教师开发资源、组织实践活动,同时制定“文化思政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定期调研教学效果并优化调整,确保文化两创在思政教学中的持续落地。
结束语:
基于文化两创的高校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与文化自信。持续探索与实践,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为高校思政教育注入新活力,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吴思思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学分析研究 [J].塑料包装 ,2025,35(03):439-442.
[2] 纪钰靓 . 文化多元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新策略研究[C]// 中国高校校办产业协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 . 第四届教育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 沈阳理工大学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2025:194-195.
[3] 王晓宇 . 高校阿拉伯语精读教材文化内容分析及课程思政教学启示 [J]. 外国语文 ,2025,41(01):161-170.
作者简介:周可欣(1986 年 12 月—),性别:女,民族:汉族,籍贯:安徽省合肥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单位:,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