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以文心点灯,用爱润成长

作者

钟春燕

石狮市石光中学 福建省泉州市 362700

引言:

随着社会转型加速,学生成长环境日趋复杂,其心理需求、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呈现出新的特点,传统的、说教式的德育模式已难以应对。班主任的角色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管理者与知识传授者,更多地成为学生心灵的守护者、成长的陪伴者和价值的引领者。本文旨在通过剖析一位班主任的日常工作实践,提炼其蕴含的教育智慧与人文精神,探索一条融合严格管理、深度共情与文化浸润的德育工作有效路径。

一、 以爱为基:构建情感共同体,守护每一段成长

德育工作的起点和基石是“爱”。这种爱并非泛泛而谈,而是基于深刻共情与高度责任感的具体行动。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所倡导的“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班主任的职业情感提供了深厚的文化注脚。将每一位学生视如己出,这种情感的代入感是建立深厚师生信任的前提。

在实践中,这种“以爱为基”体现在对学生无条件的接纳与守护上。尤其当面对深陷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的学生时,班主任极易产生职业焦虑与无力感。我将其转化为“被需要感”的积极认知——“正是这些孩子选择了我,需要我去陪伴”。这种心态的转变至关重要,它将压力转化为动力,使教师能够以更平和、坚定的姿态介入学生的困境。

爱的力量在于其微观性与持续性。它可能不是一个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 24 小时开机的承诺,是一次次的耐心倾听,是一句“不行我就去找老师”的内心支柱。有时爱并未直接解决她的具体问题,却成为了她内心深处最可靠的安全网,赋予了她独自面对困难的勇气。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情感守护,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情感共同体,让学生相信:无论外界风雨如何,总有一盏灯为她而亮。

二、 习以养正:注重行为养成,奠定良性发展的根基

叶圣陶先生“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论断,深刻揭示了行为规范与人格塑造的内在联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生社会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是自律、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的源头活水。脱离了稳定的行为规范,一切更高阶的德育目标都将成为空中楼阁。

班主任工作需“抓铁有痕”,从开学之初便明确标准,从早读、课堂纪律到晚修效率,进行精细化管理和持续强化。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习惯的养成至少需 21 天,稳定则需 90 天的重复。这意味着德育工作绝不能急于求成,幻想一蹴而就。它要求班主任具备“久久为功”的毅力,通过日常的持续浸润、反复强调和正面激励,将外在的规范要求逐步内化为学生自觉的行为准则。而管理的最高境界是“去管理化”。当遵守纪律、专注学习、维护环境成为学生自然而然的行为时,教育的痕迹便开始褪去,成长的主体真正回归学生自身。此时,班主任便可以从一个琐碎的“管理者”转变为一个更具前瞻性的“引领者”,为学生更高层次的发展腾出空间。

三、 心灵为田:聚焦心理健康,构建积极支持系统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那些最难教育的孩子,恰恰是最需要教育的孩子。”每一个“问题行为”的背后,往往是一个渴望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的灵魂。在青少年心理问题高发的当下,班主任必须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一守门人”。

这项工作强调从“教训”到“沟通”的范式转变。传统的训诫式教育往往关闭了学生的心扉,而现代德育要求教师放下身段,成为一名真诚的倾听者和陪伴者。关键在于“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先建立情感上的亲密与信任,学生才愿意接受其道理上的引导。班主任需练就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捕捉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非正式谈话、日记批阅、家校沟通等多种渠道,主动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当了11 年的班主任,我遇过多位心理问题的学生,但最终都顺利毕业并考入大学,教师的稳定陪伴本身就是一剂强大的“安慰剂”。它未必能立刻消除学生的痛苦,却能为他们提供一片情绪休憩的“绿洲”,一个可靠的“精神支柱”。这种支持系统让学生明白,他们不必独自面对黑暗,从而积蓄起自我疗愈和向外突破的力量。

四、 文心育人:融合学科优势,实现情感与价值的升华

作为语文教师,班主任拥有独特的德育优势。语文学科本身富含深厚的情感资源与人文精神,是进行情感教育和价值观培养的天然沃土。充分挖掘学科育人价值,实现“文道统一”,是提升德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我通过实践做了以下尝试:其一,经典浸润。通过带领学生诵读《论语》、品读诗歌,让学生在跨越时空的对话中感悟人生的智慧、品格的力量和情感的共鸣,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其精神世界。其二,氛围营造。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推行“一人一书”计划、以书籍为奖励等举措,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让优秀的文化作品成为学生的精神食粮。其三,深度教学。超越机械的答题训练,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如叶嘉莹先生所言,去感受古典诗词中蓄积的“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从而“看见美、感受善、理解真”。

这一过程不仅是应对新高考对阅读理解能力要求的策略,更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教育。它让学生在与伟大灵魂的对话中,获得情感的陶冶、精神的升华和面对苦难的乐观态度,最终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五、 静待花开:秉持教育信念,尊重个体成长的节奏

教育是“农业”,而非“工业”。它要求教育者遵循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耐心等待。最具力量的教育,有时并非立竿见影的纠偏,而是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永不放弃的陪伴。它要求教师相信“每一颗种子都有破土而出的时刻,每一位学生都有自我觉醒的可能”。面对我们班高三后期两个月未到校的陈同学,我不急不躁、持续沟通,最终换来了她的回归与一句“谢谢您,没有在我最黑暗的时候离开我”的深情告白。这充分证明,教育的价值远不止于分数,更在于在一个人即将坠落时,为其点亮一盏“不至于熄灭的灯”,守护其内心的希望之火。

这种信念感能有效抵御教育工作中的焦虑感与挫败感,让教师能以更长远、更从容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允许他们试错,陪伴他们徘徊,最终见证他们以自己的节奏。

结语:

“文心德育”不是简单的“德育 + 语文”,而是以爱为能量、以文化为载体的整体教育观。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德育不是把学生塑造成我们想要的样子,而是点亮他们心中的那盏灯,让他们成为自己。教育之路道阻且长,但只要我们愿意做那个“点灯人”,爱与诗就永远不会缺席,每一粒种子终将在自己的时令里破土、抽芽、开花。

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2] 叶嘉莹 . 中国古典诗歌的感发作用 [J]. 文学评论 , 2018(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