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集体教研(教研、备课)对教师教材解读能力的提升作用
伊日贵 斯琴塔娜
鄂尔多斯市东胜区蒙古族学校 017000
在初三阶段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不仅要扎实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以合理有效的方式与中考对接。初三语文教材具备人文性以及工具性两大特性,这就对教师在解读教材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教师需要把文本之间的关联梳理清晰,精准地定位教学过程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内容,并且深入挖掘可以培养学生素养以及应对考试的关键要点,而双集体教研模式为教师打破在教材解读方面遇到的瓶颈提供了可行途径。二者相互协作,协助教师增强对教材解读的深度以及精度,为初三年级语文的高效教学奠定基础。
一、教研共研深析教材内涵,备课协作精研文本细节
教研集体针对初三语文教材,需牵头开展“课标-教材-中考”三位一体的专题研讨:先系统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第三学段的要求,明确初三阶段在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领域的能力目标;再对照教材单元编排,梳理各单元主题与中考题型的对应关系,如议论文单元需关联中考议论文阅读的论点提炼、论证方法分析等考点,文言文单元需明确文言实词虚词、翻译技巧的中考高频考查方向,形成《初三语文教材中考衔接解读指南》,为教师提供宏观解读框架。备课集体则以教研成果为指导,按文本类型分组精研细节:文言文组逐句分析重点篇目语法现象,标注中考高频考点和学生易混淆之处,设计“文言知识点对比表”;现代文组聚焦文本结构与情感主旨,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散文的情感脉络梳理方法,制作“文本解读步骤拆解卡”;写作组结合教材单元写作任务,梳理写作技巧与中考作文评分标准的衔接点,形成“写作任务-考点-策略”对应清单,让教师在协作中掌握从宏观到微观的分层解读方法。
二、集体智慧破解解读难点,多维视角拓展教材广度
针对初三语文教材,教研集体需要牵头组织一场以“课标—教材—中考”为一体的专题研讨活动。具体而言,首先要对语文课程标准中针对初中第三学段的要求进行全面且系统地剖析,从而清晰地确定初三阶段在阅读、写作以及综合性学习等不同领域应实现的能力目标 。接下来,依据教材的单元编排情况,仔细梳理各个单元主题与中考题型之间存在的对应联系。如议论文单元,要将其与中考议论文阅读中论点提炼、论证方法分析等关键考点紧密关联起来;对于文言文单元,则需精准明确文言实词、虚词以及翻译技巧的中考高频考查方向。通过这样的研讨和梳理,最后形成一份名为《初三语文教材中考衔接解读指南》的资料,为教师提供一个具有宏观指导意义的解读框架。备课集体以教研成果作为指引,依据文本类型进行分组,精心钻研其中的细节内容。具体而言,文言文组针对重点篇目展开逐句的剖析,着重研究其语法现象,仔细标注出中考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考点以及学生容易产生混淆的地方,并且设计出“文言知识点对比表”;现代文组将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结构以及情感主旨上,对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散文的情感脉络梳理方式进行拆解,进而制作出“文本解读步骤拆解卡”。写作组结合教材单元中的写作任务,对写作技巧和中考作文评分标准之间的衔接要点进行梳理,形成“写作任务—考点—策略”对应清单。通过这样的协作方式让教师可以掌握从宏观层面到微观层面的分层解读方法。
三、碰撞交流激活思维火花,互学共进提升解读精度
在双集体教研过程中,有必要搭建具备多维度特性的交流平台,以此激活教师的解读思维。每个学期,教研集体都开展名为“教材解读沙龙”的活动,组织教师分享基于教研框架所产生的解读心得 [2]。例如在讲解《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聚焦课文“总- 分- 总”结构,先分析开篇对石拱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的总体定义,再拆解以赵州桥、卢沟桥为案例的分述部分,明确作者如何通过“地理位置-建造时间-结构特点-历史价值”的顺序展开说明,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由概括到具体、由一般到特殊”的逻辑思路。重点提炼课文中的语文要素,如“列数字(赵州桥‘全长50.82 米’)、举例子(以两桥为典型案例)、打比方(‘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等说明方法,同时引导教师关注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大约建成于公元282 年’)”与“生动性(‘长虹卧波,未云何龙’)”,为学生写作说明文提供借鉴。接着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让讲解更加生动直观,如利用 PPT 课件展示石拱桥的精美图片、详细结构图,将其以立体化的方式呈现在所有教师眼前;播放视频短片,呈现石拱桥的建造过程、历史变迁,凸显其中隐藏的文化内涵;运用3D 模型,教师们从不同角度观察石拱桥的全貌和细节,对课文内容产生更加深刻的了解。通过这些方式,让教师们仿佛置身于石拱桥旁,真切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在缺乏现代技术的情况下,凭借智慧和汗水建造出如此卓越桥梁的伟大,深刻领略我国桥梁建造技术的深厚底蕴。
双集体教研模式清晰界定了教研集体和备课集体的分工与协作关系,为提升初三语文教师的教材解读能力搭建起一个“理论引领—实践落地—反思优化”的完整闭环。其中,教研集体提给出宏观层面的解读框架,以此指引前行的方向;备课集体则借助对细节的深入研磨,帮助教师掌握分层且精准的解读方法,从而解决诸如“抓不住重点”这类问题。经过长时间的实践验证,此模式可以助力教师系统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推动初三语文教学朝着“精准化 - 高效化 - 科学化”的目标迈进,这不仅为学生的中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具有可推广性的路径。
参考文献:
[1] 郝俊英 . 普通中学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探究 [J]. 教学月刊 : 中学版 ( 教学管理 ),2023(4):50-52.
[2] 丁玉祥 . 智能时代区域教研方式转型与精准教研实施 [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23,29(2):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