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活用红色资源,赋能思政育人

作者

王康祺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市丰台区 100074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资源包括思想资源、精神资源以及物化形态资源。首都北京历史悠久、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祥地之一、最早建立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城市之一,这一方红色热土在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红色资源丰富多样。历史文化学院地处红色资源宝库,红色教育地缘优势显著,学院始终将思政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探索“专业 + 红色教育”思政育人模式,依托数字化虚拟技术,让红色资源“活”起来,打通“宣介导入—浸润学习—自觉弘扬”的育人闭环,走好、走深、走实红色育人路,引导学生涵养爱国情、树立报国志,打造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红色思政“金课”,实现活用活学红色资源和高质量建设思政课的双向赋能。

一、立足课内,筑牢红色思想根基。

搭建多元课程体系,全方位厚植红色基因。学院课程建设围绕“两条主线”“一个精神”展开,以传承弘扬红色精神为核心、突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育主线,以“三大课程思政群”为抓手,在历史学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红色元素,构建多类型、有层次的历史学课程思政体系,夯实红色文化育人基础。开设“三大课程思政群”由“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民族史”、“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史”构成,其中专业核心课程“中国近现代史”弘扬红色文化与革命精神,讲述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内容,使时代新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创新推出通识教育课程思政微课堂《延安民族学院校史》,将身边党史、红色校史融入课堂,使时代新人重温红色岁月,感悟红色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培塑优良作风,汲取奋奋进力量。

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多渠道宣扬红色文化。我院组建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红色教育教师明星团队,团队由党委书记、教工党支部书记、党员名师等构成,优中选优强化思政授课力量、依托“线上 + 线下”渠道聚能、提升红色教育育人实效。推行“党委书记带头讲、教工党支部书记示范讲、党员名师深入讲”党课讲授制,在重大事件、重要时间节点,邀请杰出“四有”好老师领衔开讲党课。在学校首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会,我院党的二十大代表蒙曼教授受邀为全校师生解读党的二十大报告,传达党的最新要求、最新资讯、最新精神,通过蒙曼教授的生动讲解,强化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担当意识。我院杰出育人贡献奖获得者李鸿宾教授,全国高层人才计划彭勇教授等名师,通过主讲专题党课,发扬名师感召力、展现名师榜样力,打造生动的党史教育课堂。

依托数字虚拟技术,多形式聚合红色资源。我院成立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研究虚拟教研室,运用人工智能、虚拟仿真、大数据等数字化技术聚合“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教育”资源,让学生在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除此之外学校新建共享基础虚拟仿真实验室,配备 PICO 头戴式 VR 一体机等智能教学交互设备,让学生足不出户沉浸式、多视角参观百年党史展览。通过陆续上线多样的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提供立体化、体验式、强互动、全景式的主题展览、情景党课等,丰富图片音效视频视听感官体验,开展个性化、精准化、可视化和多样化的红色文化教育活动,追忆红色历史,让红色文化触手可及,让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讲深、讲透、讲活“四史”,打通思政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二、开拓课外,汇聚思政育人合力

用好首都红色文化资源,拓宽红色教育场域。北京红色资源丰富、历史积淀厚重,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我院具备历史学学科优势和地缘优势,坚持依托北京这一红色文化资源宝库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将红色文化教育课堂“搬”到社会实践大课堂,组织师生多次赴北京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开展主题教育党日活动,通过实地调研、现场教学、情景体验、观看红色电影等形式,推进主题学习教育进革命旧址、博物馆、展览馆、电影院等多样场域,让学生置身其中,直观体验、直接感受,通过走进现场、获取视听资料、阅览文物、重温峥嵘历程、领悟所学所得,以所学读懂所见,以所见会通所学,打通“学思践悟”育人闭环,让红色教育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入脑入心、见行见效,推动实现红色文化资源和社会实践育人环节有效衔接。

发挥学生骨干带头作用,点亮红色文化名片。充分激发党团学生组织内生动力、加强学生党团支部建设,组织学生支部赴红色教育基地开展主题联学共建活动,发挥各支部优势、分享学习心得感悟、实现红色主题教育学习方式方法互助互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党员、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红色主题教育学习的领头羊,创新红色教育学习形式,开设红色主题教育学习读书班,除定期分享支部札记,推进读书班学习走进民族博物馆、团结书社、北大红楼等,结合历史场景、重点人物、重要故事等重要元素,领悟所对应历史时期的红色精神内涵,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学习者、传播者、继承者,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红色教育走深走实走心。选派优秀学生代表赴博物馆担任讲解员,通过朋辈辅导形式讲好党的故事、宣传好红色文化,以青春担当、传递好革命先辈的精神,通过主动参与、自觉接受、主动传播,在朋辈中释放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感召力。

办好校园红色文化活动,营造红色教育氛围。加强红色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借助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红色文化育人氛围,将红色文化元素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让学生 24 小时浸润在红色文化中,让赓续红色血脉成为学生自觉扛起的使命大旗。优化红色文化校园基础设施,搭建完善党员之家、青年之家,定期更新上墙红色金句,通过主推专用红色教育学习主阵地,深化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组织开展系列红色文化主题的校园活动,以国家级“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为依托,推出“青春红色筑梦之旅”项目,引导学生聚焦边疆民族地区、贫困革命老区,挖掘当地红色资源,开展中国革命史、民族史、边境历史问题的考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红色文化,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问题的实际情境中,为红色资源传承活用提供史学智慧;以党史竞赛为依托,举办“校史、党史、新中国史”系列竞赛活动,增进学生对于党史、国情、校史的了解,让学生在多样丰富红色校园活动形式激发信仰、汲取力量;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走“红石榴团结路”研学活动,在实地研学研讨中,培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搭建红色文化媒体矩阵,讲好红色文化故事。以“导向为魂、移动为先、内容为王、创新为要”为传播策略,乘媒介融合东风之势,搭建宣传红色文化新媒体矩阵,挖掘红色文化中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制度层面的“人”“物”“事”,首推红色青春议题,助力云端红色文化传播,打造精品红色文化视听作品,整合数字化红色文化资源,强化数字化红色教育内容建设,每周推送宣介红色书籍、影视作品、主题学习教育重要理论,组建专业化师生团队制作主题微党课、微团课,红色微视频、微电影,用新媒体渠道赋能线下主题学习系列活动开展,

打造红色教育“微视域”,凝聚多元传播主体,形成全媒体红色文化传播生态,多形式、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教育,增强红色教育传播效能,构筑培育红色文化、的舆论阵地和思想家园,增强“专业+ 红色教育”育人方式的生动性、形象性和实效性。

作者信息:王康祺,女(1998.02),汉族,北京,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