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课堂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路径研究
孙元美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第六中学,山东省滨州市,256600
引言: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 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分解教学任务,精准解读教材,分析当前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教学目标,让学生实现有效学习。
一、智慧课堂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目标体系构建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总目标锚定
总目标需紧扣数学核心素养,结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整体内容设定。通过“二次根式”的化简与运算,培育学生数学运算素养;借助“勾股定理”的推导与应用,提升逻辑推理及直观想象素养;围绕“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探究,强化逻辑推理与几何直观能力;依托“一次函数”的建模与方案选择,发展数学建模素养;通过“数据的分析”的计算与解读,培养数据分析素养。这些目标贯穿教材各章节,形成“教—学—评”的共同导向,并非孤立存在[1]。
(二)依托教材内容的单元目标细化
单元目标是总目标的具体落地,需结合教材单元知识结构设计。以“第十七章勾股定理”为例,单元目标细化为三方面:一是理解勾股定理的推导逻辑,能通过“赵爽弦图”“毕达哥拉斯证法”解释定理内涵;二是掌握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能解决“门框过矩形木板”“数轴上作无理数点(如√13)”等实际问题;三是识别勾股数(如3,4,5;15,8,17),理解勾股数的倍数性质。同时明确对应评价标准:推导过程需完整呈现逻辑链,应用问题需正确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勾股数判断需说明依据。
(三)适配学生差异的课时目标分层
课时目标需兼顾学生基础差异,避免“一刀切”。以“第十九章一次函数”中“函数与方程、不等式的关系”课时为例,基础目标设定为“能通过一次函数图象找到对应方程的解(如 y=2x+3 中 y=0 时的 x 值)”,评价标准为“准确指出图象与 x 轴交点横坐标”;提升目标为“能通过图象分析不等式解集(如 y=2x+3>0 时 x 的范围)”,评价标准为“结合图象说明解集与函数值的关系”;拓展目标为“通过两个一次函数交点解决方程组问题(如找 y=2x+3 与 y=x-1 的交点对应方程组的解)”,评价标准为“解释交点坐标与方程组解的一致性”。智慧课堂可依此推送不同难度的教材任务,确保每个学生达成适配目标[2]。
二、智慧课堂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的具体实施路径
(一)教学环节:智慧技术赋能教材内容的互动化呈现
教学环节需打破“教师讲、学生听”模式,将教材内容转化为互动探究活动。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数据的分析”中“方差”教学为例,教师先通过智慧平台让学生收集班级 10 名同学的数学测验成绩并上传,平台自动算出平均数(87 分)、生成成绩分布散点图并标注极端值(75 分)。课堂上,教师结合教材中“方差衡量数据波动程度”的定义,用平台动态演示功能将方差公式转化为可视化过程——以柱状图呈现成绩与平均数的偏差平方,偏差越大柱状图越高、方差值越大;再引导学生对比两组平均数相同但方差不同的成绩,借助平台对比功能让学生直观理解“方差越小,数据越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教材抽象公式变为互动内容,平台实时收集学生提问,教师据此调整讲解重点,紧扣教学目标[3]。
(二)学习环节:简易工具辅助教材任务探究
学习环节用电子表格、班级群等常见工具,结合手动操作落实教材探究。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课题“选择方案”为例,学生先翻教材 P91,对着两种上网收费方式(方式一:月租 50 元 +0.3 元 /MB;方式二:月租 100 元 +0.1 元 /MB),在草稿纸算流量 100MB 时的费用(方式一 80 元、方式二 110 元),再打开教师发在班级群的 Excel表——输入流量值,表格自动算费用。学生输入 250MB 时,发现两种方式均125 元,对照教材P92 表格验证,得出“低于250MB 选方式一,高于选方式二”的结论。提交报告时,学生拍照表格和草稿纸发群,教师对算错的私发教材 P91 计算示例截图,给基础好的加任务:“算妈妈每月300MB 流量的省钱方案”,贴合生活又不脱离教材。
(三)评价环节:基础数据工具支撑反馈
评价用问卷星、巡堂记录等简易方式,结合教材调整教学。课前教师用问卷星让学生拍“数轴作根号十三”的草稿图,标注参考教材页码,10 分钟批改完发现5 人未画直角三角形,次日用教材P26 例题板书讲解。在课中做“梯子下滑”练习题(教材 P29),教师巡堂记错误(如忽略梯子长 10m ,直接算 2m 外移),下课对照教材 P28 解题思路拆解。课后将错误整理贴“错题角”,附教材例题图;下节课带10 米绳子模拟“梯子”,让学生边拉绳边算,直观理解直角三角形建模,反馈改进贴合实际教学[4]。
三、智慧课堂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实施的保障策略
(一)提升教师的智慧教学与教材转化能力
教师是实施核心,需具备两项能力:一是智慧技术应用能力,学校可开展“人教版教材与智慧平台融合”专题培训,如“如何用几何画板演示平行四边形性质”“如何通过平台分析学生方差计算错误”;二是教材转化能力,通过教研活动集体设计教学方案,如“如何将‘海伦—秦九韶公式’阅读材料转化为智慧探究任务”,帮助教师将教材内容与智慧技术结合,避免技术沦为形式。
(二)建立家校协同的评价反馈机制
家校协同可强化评价效果,智慧课堂可向家长开放学生评价报告(如“二次根式学习进度”“一次函数应用得分”),让家长了解学生情况;同时鼓励家长参与教材实践活动,如协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实例”(如商场满减活动),形成“学校教、学生学、家长促”的合力,推动教学评一体化落地。
四、结语
智慧课堂为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提供了技术支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材则提供了内容载体,通过“目标构建—路径实施—保障支撑”的逻辑,可实现“教—学—评”的深度协同:在勾股定理、一次函数等章节教学中,智慧技术让教材内容更易探究,动态评价让学情反馈更精准,最终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谢慧娟 .“教学评”一体化打造初中数学“趣味课堂”[J]. 读写算 ,2023,(27):77-79.
[2] 陈婷.“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究[J].理科爱好者 ,2023,(03):88-90.
[3] 赵钦良 . 探析初中“数—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 [J]. 新课程导学 ,2023,(16):24-27.
[4] 林茂.“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 ,2023,(07):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