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赋能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核心素养培养模式研究

作者

黄黎敏

南京市中等专业(走读)学校 21000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数字化已成为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动力。中职计算机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肩负着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的使命,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现实教学中仍存在课程内容与行业前沿脱节、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学习方式单一等问题。数字赋能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了新的可能,其不仅能拓展教学手段,更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创新。研究如何在数字化背景下构建科学合理的核心素养培养模式,对提升中职计算机教育质量具有重要价值。

一、数字赋能驱动下的核心素养培养挑战

(一)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与行业需求不匹配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在设计上存在滞后性,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未能及时反映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行业中广泛应用的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未充分纳入教学体系,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部分教学资源依旧停留在基础软件操作层面,缺乏对综合开发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随着产业结构升级,企业对岗位技能提出更高要求,传统教材难以支持学生胜任岗位工作,影响职业教育的精准对接与人才输出质量。

(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不足

实践教学是计算机专业培养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但当前中职阶段实践资源配置不均衡,校内机房设备陈旧,软硬件条件难以满足高强度操作训练。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企业真实项目无法充分引入课堂,学生缺乏在真实工作场景中锻炼的机会。部分学生过度依赖理论知识,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导致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脱节。数字化工具在课堂中的运用也存在表面化倾向,无法真正发挥提升实践技能的作用,阻碍了学生在复杂技术任务中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发展。

(三)职业素养塑造路径单一

中职计算机专业在职业素养培养方面过度强调技术培训,忽视对学生沟通协作、项目管理、数据安全意识等综合素质的培养。课堂活动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学生缺少在团队合作中磨练职业精神的机会,难以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课程体系中缺乏针对职业伦理和职业规范的系统化教学,导致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快速适应企业文化与行业规则。单一化的培养路径无法满足现代信息化社会对复合型技能人才的需求,制约了学生职业竞争力的提升和专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数字赋能支持下的培养模式构建

(一)融合数字技术的教学资源优化策略

在数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的优化需以信息技术为驱动力,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特点构建多层次、可持续更新的资源体系。通过大数据平台收集行业动态与前沿技术信息,实时调整课程内容,实现教学资源与产业发展的同步升级。借助云计算技术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整合课程视频、虚拟仿真软件、开源项目代码库及在线实验环境,构建多元化的数字教学生态。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引入,使学生能够在虚拟实验室中进行程序设计、网络搭建和系统调试,突破传统硬件条件限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学习推送,根据学生的学习轨迹和能力水平推荐适合的学习资源,帮助教师精准掌握学生的知识薄弱点。资源建设过程需注重与行业专家、企业工程师合作,确保教学内容紧密贴合岗位技能标准,并通过动态更新机制保障课程体系的先进性与实用性,逐步实现资源数字化、内容智能化和使用便捷化的统一,形成高效的教学资源管理模式。

(二)基于数字平台的实践教学创新

实践教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数字平台的支撑,通过构建线上与线下融合的实践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体验。借助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可操作性强的实验场景,使学生在模拟环境中完成操作系统安装、数据库管理、网络安全攻防等实训任务,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在线协作平台引入真实企业项目,建立跨校、跨企业的共享项目库,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实际项目开发,积累真实工作经验。区块链技术可用于记录学生的项目过程和技能成长轨迹,保障过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利用云端实验室实现资源统一调度与远程控制,解决传统设备不足问题,支持多用户同时在线实验。教学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平台实时监控学生的操作行为,为教师提供科学化教学决策依据。数字化考核方式与实践任务深度结合,突出过程评价,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持续提升,最终形成基于数字化驱动的实践教学创新体系,强化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与职业适应能力。

(三)多维评价体系促进核心素养发展

多维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为目标,通过数据化手段实现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的科学化。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收集学生课堂学习记录、实验操作数据、项目参与情况及职业行为表现,形成完整的学习档案。评价指标涵盖技术技能水平、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意识、职业规范遵守程度等多个维度,突出综合素质考察。大数据分析技术用于识别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潜在问题,帮助教师精准制定干预措施。通过可视化工具将评价结果呈现给学生,实现自我反思与学习策略调整。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预测,为后续课程设计提供决策依据。评价过程注重动态化管理,不仅关注阶段性成果,更强调学习过程的持续跟踪。与企业建立协作评价机制,引入行业导师共同参与评定,保证评价标准符合职业岗位需求。多维评价体系的完善,有助于推动学生在技术能力、职业素养和创新意识方面的整体进步,促进核心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

结语:

数字赋能为中职计算机专业核心素养培养提供了全新动力,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推动课程内容与产业需求深度融合。数字技术的融入使教学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为培养复合型技能人才奠定坚实基础,促进中职教育向高质量发展迈进。

参考文献:

[1]王志强. 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 , 2022, 34(5): 45-49.

[2]李慧敏. 数字赋能视角下职业教育教学资源优化路径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 2023, 41(12): 72-77.

[3] 陈晓峰 . 基于云计算的中职计算机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 2021, 39(9): 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