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分析
张红梅
乐亭县第三初级中学 河北省唐山市 063600
引言
写作教学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关键一环,它不仅担负着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任,更是开展思维训练和实现情感表达的重要渠道,初中生在写作当中时常碰到三类困境:构思陷入困境、条理杂乱无章以及表达趋于模式化,传统的“命题—审题—成文”教学模式,过分依赖教师讲解与学生仿效,难以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潜力。思维导图借助直观的图像形式展现思维的进程,助力学生迅速抓住写作主题、构建结构框架、延伸内容联系,本文会从教学手段和价值剖析两方面开展研讨,依托具体课文实例,展现思维导图对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积极效用,为写作教学革新提供参考。
一、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一)写作前的素材梳理与主题拓展
学生大多觉得“无话可写”,素材积累不足,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在写作前把相关联想有序化,当学习朱自清的《春》时,教师指导学生围绕“春天”这个核心,指导学生以“春天”为核心绘制导图,分出“颜色”“声音”“气味”“活动”等类别,还摘录了课文原文“桃红柳绿,燕子呢喃,草长莺飞”。学生写《描写春天的景物》作文时可迅速调取丰富的细节素材,使文章灵动又具体,防止出现空洞的描写。
(二)写作中的结构规划与逻辑理清
初中生经常面临思路分散、结构模糊的难题,思维导图有助于他们提前规划文章框架,学生读完朱自清的《背影》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绘制“父亲形象”导图,分支包含“外貌”“动作”“情感”,原文中“他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是动作描写的经典片段,学生创作《我心中的亲人》作文时,能借助思维导图来安排叙事顺序,使文章层次分明,情感自然流露。
(三)写作后的反思修改与同伴互评
作文写完后,思维导图可充当检查手段,协助学生思考文章是否完整,完成《一次难忘的经历》的写作后,学生查看思维导图,察觉到“心理变化”分支在文章里的呈现不够充分,就会主动增添感受,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互评活动,引导学生以导图为参照比对作文,找出其中的遗漏与不足,借由这种途径,思维导图既助力学生开展自我反思,还推动了合作学习,增强了写作修改成效[1]。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条理化发展
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里,逻辑性是考量作文水平的重要标尺,思维导图的层级式架构可直观呈现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助力学生在写作中更轻松形成清晰思维路径,就议论文写作而言,学生撰写《读书与成长》时,教师引领他们绘制思维图表,围绕“成长”构建三个分支:知识的积累、思维的拓展、品格的塑造,在各个分支下增添具体论据,像名人读书的案例、个人成长的感悟等,运用此方式,学生在构思环节便搭建好了逻辑框架,文章可实现自然推进,杜绝论点分散和段落紊乱现象。
思维导图能助力学生搭建纵向逻辑链条,又能促成横向的对比联系,在作文《网络的利与弊》创作中,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归纳“便利性”“信息量大”“娱乐功能”等有利之处,还记录了“沉迷”“碎片化”“虚假信息”等消极作用,正与反分支的并列排布,让文章在展开时兼具平衡性与辩证性,学生写作之际,能主动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进而提升论证深度与说服力[2]。
历经长期实践,思维导图助力学生慢慢形成“先构思再成文”的习惯,不管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学生均会先借助导图规划整体架构,接着开展写作,此类训练既增强了写作的条理性,又促进了其他学科的思维拓展,在数学解题、历史叙事、科学实验这类学习任务里,学生同样可运用这种条理清晰的思维,体现出迁移能力,思维导图的意义并非仅体现在写作课堂上,更重要的是全面增强了学生的逻辑素养。
(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与增强自主性
兴趣是促进学习的关键动力,可写作往往因素材不足、思路局限使学生退缩不前,思维导图形象直观的特性,为学生开启了思维的大门,教学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图,把课文里的景物、活动、情感一一呈现,学生于导图中勾勒出“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扑‘斑蝥’”“偷看书籍”等图景。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学生在之后《我的童年乐园》作文里呈现出明显的积极性,导图使他们重新体悟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唤起了表达的冲动。
在开展写作活动期间,思维导图给予学生充足的自主探索空间,以作文《难忘的老师》为范例,教师仅给出“老师”这一关键主题,学生依据自身经历拓展内容,有的着重展现老师的外貌特征,有的凸显老师课堂魅力,还有的关注生活中的细微关怀。不同学生绘制的思维导图呈现出多元的思维轨迹,成稿后内容各有千秋,此差异不仅反映出学生的个体经验,也让写作成果跳出了“千篇一律”的局面[3]。
借助思维导图,让学生从心理上得到了安全感与掌控感,借助绘制思维导图,他们可预先模拟写作流程,缓解面对空白的焦虑,当学生察觉自己在思维导图里已然积累了丰富素材且构建了完善结构时,写作便不再是苦差事,而是一回有底气的表达,学生养成主动写作的习惯,自主意识明显提高,思维导图不仅在技术方面给予助力,还在心理层面激活了写作的内在动力。
(三)促进个性化表达与教师教学效率提升
个性化表达作为写作能力的关键表征,思维导图则为学生搭建了开放且灵活的创作空间,思维导图分支的扩展性让学生可把自身经历和课文主题相融合,写作内容不再如出一辙,创作《我心中的英雄》时,有的学生以“责任”“勇敢”“智慧”三个分支为路径进行书写,部分学生则以“生活细节”“人格魅力”“情感交流”为着力点,最终形成了内容多样、风格突出的作品,这种有差异的写作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个性化特点。
对教师来讲,思维导图让教学更科学、更高效,教师可借助思维导图呈现范文的写作逻辑,使学生清晰掌握文章结构,进行作文批改时,教师不再只着眼于语言错误,而是借助学生的导图剖析其思维流程,若学生作文出现偏题状况,教师可回溯到其思维导图构思阶段,查明问题是分支偏离了中心,随即实施有针对性的辅导,“过程性评价”可助力教师更精确地掌握学生写作能力水平。
集体教学里,思维导图可发挥协作效能,教师展示全班学生的导图并进行对比,既能让学生彼此借鉴经验,而且能引发思维的碰撞与革新,这种互动模式显著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使教师教学活动针对性和生成性更强。
结论
作为直观灵活思维工具的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里体现出了突出的应用价值,它既能助力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增强逻辑性,还可唤起写作热情,推动个性化抒发,思维导图为教师开展教学设计与评价工作提供了科学支撑,增进了教学效率,课文案例的实践表明,运用思维导图可有效化解学生写作难题,让语文写作教学从单向知识灌输转变为互动式生成,未来教学之际,应把思维导图和多样化教学手段相结合,以实现更大的效能。
参考文献
[1] 赵平新 . 思维导图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 [J]. 华夏教师 ,2023,(08):49-51.
[2] 黄益华 .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 英语广场 ,2018,(06):155-156.
[3] 黄丽珊 . 思维导图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8,19(0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