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全育人” 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索
黄利丹
广州新华学院,广东东莞 523000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落实国家教育公平政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传统的资助模式侧重于经济援助,而发展型资助不仅解决经济困难,同时注重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个人发展,将资助和育人二者有机结合,构建多样化的资助方式,实现物质和精神的全面覆盖。[1] 根据“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从全员参与、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保障全过程育人实施三个维度优化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构建更加科学、高效的资助育人体系,推动资助工作与育人工作深度融合。
一、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现状
一直以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国家、社会以及学校重点关心的对象,为确保高校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的原因而辍学,党和国家推行了一系列扶持和倾斜措施,如 2025 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助学贷款提额降息等,为高等教育资助的发展提供了保障。高校也积极落实各项资助政策,涵盖了奖、助、贷、勤、补等多种形式,高校资助育人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有着深刻影响。[2]
然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也存在一些问题。第一,高校落实资助育人工作中,主要由学生资助中心管理人员及辅导员参与工作,育人工作队伍建设不足;第二,现阶段育人主要体现在思想政治教学课程,大范围宣讲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第三,注重资金物质保障,对受助学生精神需求关注不够,忽视受助学生心理问题,存在部分学生感恩意识淡薄、言行与实际不符等问题。
二、“ 三全育人” 视角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施路径
全员育人。全员资助育人要求高校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资助育人体系,充分发挥各类资源的育人价值。[1] 学校中的各类人员与学生的接触场景和方式各不相同,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能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辅导员能够在学生日常事务、思想动态、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和帮助;后勤人员则可以通过优质的服务,着力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及生活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对于家庭来说,家长需要足够了解学生在校情况,辅导员要通过家访、线上沟通等进一步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与家长保持良好沟通,强化家校联系,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困难,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从社会层面来说,做好资助育人的工作,就是需要在“经济资助”的基础上强化“成长支持”,实现输血与造血相结合,除了要营造健康的环境,还可以凝聚合力提供实践平台,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在学校获取知识,同时可以获得实操技能的提升,鼓励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学校开放资源,形成“产教融合”生态,学生通过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操作,掌握岗位技能,提前了解到职业发展路径,让职业规划更加清晰,尽可能实现毕业即能上岗,最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的良性生态。此外,学校还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用好校友的资源,共同做好帮扶工作,为受助学生进一步拓宽实践的渠道,也让学生学会懂得回馈社会。全员育人体现出育人主体的多元化,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助力学生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身心健康、社会实践等多个维度得到提升。
全程育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不仅仅需要全员参与支持工作,还需要进行资助育人全过程追踪,全程育人要贯穿“资助前、中、后”全链条,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育人关注学生每个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帮助学生顺利适应大一到大四不同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变化,同时还要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首先,资助前要精准识别需求,避免类型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也许对政策了解不够完整,学校可以通过多渠道加强政策的宣讲和引导,加大资助下乡行的宣传力度,确保学生和家长知晓申请条件、流程等,结合大数据识别潜在的困难学生,建立动态的台账,同时提前预判贫困生可能存在的自卑心理,规划资助后的心理辅导方案,避免因贫受困。其次,资助中要注重不同阶段的培养计划,例如在大一学会规划大学生活,引导学生找到目标并积极参加活动,提升自信心;大二培养学生坚持独立自主的意识,适当勤工俭学或者参加实习实践,通过实操,提升综合素质;大三和大四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供“一对一”就业指导和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学生顺利就业。最后,毕业后要建立动态追踪机制,一方面是聚焦学生的成长,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学会感恩,另一方面是挖掘先进的事迹,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树立榜样,通过校友联动、就业支持形成受助- 自助- 助人的闭环,实现经济帮扶到能力提升的深化。全程育人使教师与学生长期相处,有更多时间和机会进行交流和互动,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感情,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心理等方面遇到问题时,及时向教师寻求帮助和指导,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长期表现,给予更有针对性、更持续的指导和支持,在长期的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全方位育人。除了根据学生家庭贫困情况实施精准资助外,还要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个性特点、兴趣爱好、专业特长等丰富形式、创新载体,进而施行全方位的教育和培养。[3] 德育铸魂,通过红色教育、主题班会等强化学生感恩与社会责任感,在受助中厚植爱国情怀;智育提智,针对困难学生,开展帮扶计划,鼓励积极参加技能培训等,以问题导向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体育强身,支持学生参与各类体育赛事活动,通过运动磨砺意志、塑造坚韧品格;美育浸润,在美育方面,引导受助学生捕捉生 活之美、学习之美、运动之美、技能之美和工作之美等,[4] 支持学生参加文艺汇演,参观艺术展等,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培育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劳育立行,在劳育方面,引导受助学生树立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意识,积极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感恩社会、感恩国家。[5] 学校设立校内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志愿活动等实践,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奋斗观,培养吃苦耐劳品质。
三、结语
基于“三全育人”的工作理念开展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最核心是将保障性资助升级为发展型赋能,让学生主动成长,实现从输血式资助到造血式育人的转变,培养既有扎实专业能力,又具有社会责任感的青年,真正做到深入贯彻“三全育人”理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五育并举”的实践路径,推进十大育人载体联动增效。
参考文献:
[1] 苏扬婧 李波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就业机制探索[J].就业与保障,2023(10) : 164-165.
[2] 经鹏宇 .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提升策略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5) : 95.
[3] 江秋菊 .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路径探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4) : 76-79.
[4] 王瑞.“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究[J].科技风,2023( 1) : 58 - 60
[5] 刘仁和.新时代高校构建资助“三全育人”现状及举措[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2( 10) : 53 - 55基金项目:“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有效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XSZZ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