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研究

作者

张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团校 830002

摘要: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核心任务,对推动民族团结、实现文化复兴具有深远意义。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新疆以其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特色著称,在促进各族交流融合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研究是应对复杂形势、促进民族团结、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以及树立良好国际形象的必然要求。本文通过系统研究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的源起和重要性分析, 以及新疆如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重要路径建议。

关键词:新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机制

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新疆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面临多重挑战。特别是国际国内各种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使得加强和创新民族工作成为必然选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关乎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关系到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现有体制机制,探讨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具体路径和措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研究缘起

体制机制是指一个组织、国家或社会的组织结构、管理体系、规则和程序等各种制度和机制的总称。体制机制的设计和运行对于组织或社会的运作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决定了权力的分配与运用、资源的配置与管理、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等方面的问题。

(一)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源于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既是传统文明的延续,也是应对新时代国际国内复杂形势的必然要求。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余载,多民族共融、文化多元的独特发展模式,使民族和谐成为国家强盛的关键支撑。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携手缔造了辉煌的华夏文明,构建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多元统一体系,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为强化民族共同体认同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聚焦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因,源于社会主要矛盾的历史性转变。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阶段,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更高期待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这一转型需要党和政府准确把握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特点,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作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中国需通过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团结各民族青年,共同迎接发展新挑战。

(三)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是应对全球复杂局势与国内转型期挑战的必要举措。

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压力与区域发展失衡,西方势力频繁借民族问题诋毁我国形象并干预内政。在此形势下,强化民族团结观念,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抵御外部干扰,确保国家统一与稳定。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研究的必要性

(一)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制机制,既是保障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达成民族复兴的核心需求,也是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的重要基石。

1、从政治层面分析,建立完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制机制对维护国家政治安定与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在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中,若缺乏共同身份认同,易受外部干预和内部分裂威胁。形成加强民族间团结协作长效体制机制,可有效应对各类风险,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2、从经济发展视角来看,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制机制对于推动多民族文化交融互动能够激发创新潜能,助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与智慧结晶是珍贵的资源宝库。形成各民族跨文化交流协作长效体制机制,不仅能增进彼此认知与尊重,更能推动文化产业协同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3、从社会视角来看,建立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制机制离不开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当社会个体借助系统、完善、有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体制机制,依托相应载体意识到自身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时,便会更加主动地投身于社会发展及公益活动中,从而促进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与个人品格的提升。

(二)研究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不仅对于新疆的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也具有深远影响。

1、应对复杂形势的现实需要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地理位置特殊,民族成分多样,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区域。新疆面临着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反分裂、反恐怖斗争形势严峻的挑战。一些境内外敌对势力妄图利用民族问题制造事端,破坏新疆的稳定与发展。通过深入研究体制机制,可以有效识别和应对这些风险挑战,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筑牢反分裂斗争的铜墙铁壁。近年来,新疆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依然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确保新疆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2、促进民族团结的内在要求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民族团结是社会稳定和繁荣发展的基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旨在增强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通过体制机制的完善,可以更好地保障各民族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体制机制的研究有助于形成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3、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是新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凝聚各民族智慧和力量,形成推动新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体制机制的研究还可以为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提供制度保障,助力新疆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当前,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针对新疆特殊区情的体制机制研究仍有待进一步深化。通过系统研究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可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同时,研究成果还可以为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实践指导,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工作成效。

5、树立良好国际形象

新疆的稳定与发展不仅关系到中国自身的利益,也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通过深入研究体制机制,推动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向世界展示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成功经验和做法,驳斥一些西方国家对中国新疆政策的污蔑和抹黑,树立中国开放包容、和平发展的良好国际形象。

三、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制机制研究

(一)全面深化加强铸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机制

1、应强化责任落实。工作推进的关键在于责任到位,习总书记强调,各级党组织要强化“四个意识”、坚守“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持续提升政治鉴别力、领悟力和执行力,始终心系国家大局,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力量,新疆各级党组织承担着政治引领与组织保障的双重使命。首先,要提升其统筹协调与决策执行能力,是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工作有效推进的关键所在,方能承担决策引领、统筹协调、组织建设的职责,切实执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导任务。其次,需具备责任担当、创新思维,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各级党政机关应构建自上而下分级负责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确保基层对党的民族理论政策有清晰理解,并有效执行。

2、做到协同联动。首先,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力量在于党委统筹协调,但这一进程并非仅依赖基层党组织完成,需结合社会管理创新机制共同推进,应在新疆各级党组织的统一部署下,依托上级政府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协同推进中央、自治区党委中心工作任务的全面落实,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创新工作机制。其次,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乃至全社会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其核心思想与基本要求应贯穿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改革应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团结、抵制分裂,改善民生、凝聚民心,确保共同体坚不可摧。再次,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构建民族文化工作体系,实现跨部门、跨组织的协同推进与有序发展,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需将行政管控、行业文化治理及社会服务优化等工作有机结合,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多元智慧,构建全方位推进机制,全面提升新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效能。

3、加强和完善网络空间管理。随着信息网络的普及,其影响力已渗透到各族群众的日常生活中。然而,网络平台也成为西方各种多元文化思潮传播的渠道,威胁着传统的民族、国家、历史和文化观念。因此,掌握网络环境的思想主导权,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网络认同感,已成为一项关键的政治任务。首先,需强化网络传播治理体系的顶层设计,系统规划构建以网络舆论为核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治理框架。其次,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民族地区的网络舆情,加强舆情监测与预警研究,明确舆论引导与舆情管控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管理,应深入把握网络思想教育的客观规律,建立科学主动的网络思维模式,发挥网络优势,提升知识传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时代吸引力,推动培养弘扬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网络人才队伍蓬勃发展。

(二)系统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机制

1、各族干部、青年奋发向上的争先创斗精神,始终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的动力源泉。习总书记指出,群众经验最为珍贵,蕴含巨大智慧与力量。首先,需持续从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创新实践中提炼理论精华,吸收民族智慧养分,推广有效经验,革新工作机制。通过汇聚各族群众的创新智慧,构建更加生动多元、积极向上的社会格局,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次,必须继续聚焦在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关注到的一些热点问题方面的协调解决上。在新形势下,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持续聚焦民生团结,适应各族群众经济生活新特点,以实际问题研究为核心导向,从各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民族经济热点切入,聚焦民族团结创建中的经济难题,将危机转化为机遇,把解决这些难题作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契机。再次,需着力将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与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相结合,深入探讨如何有效应对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难题和重大瓶颈,有利于加速新疆生产力提升并切实保障各族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齐心协力共建美好未来,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物质根基,筑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信念基础与社会根基。

2、各项工作的实际效果不仅依赖于基层党组织的努力,更取决于新疆各族群众的积极参与。首先,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教育的核心使命,需紧密联系基层青年的精神需求、农村生产实践及城乡文化生活,使城乡各族青年自觉以符合自身文化特点的认知方式,正确理解、选择并内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培养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与民族观,通过实际行动践行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其次,坚决抵制破坏民族关系的分裂行为,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保教育实践取得实效。各族干部群众并非被动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而是具有实践能动性的主体。因此,仅靠简单的照本宣科式教育难以深入开展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工作,必须不断丰富思想教育方式和载体。再次,开展民族事务,需兼顾物质与精神双重支撑;处理少数民族工作,既要关注物质文化,也要重视思想精神。构建民族价值共同体的工作机制需融合物质与集体力量的辩证统一模式。主张在满足新疆各族人民物质需求的同时,还需着力构建全民共享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体系,唯有如此,方能有效激发各族青年团结奋进的坚定信念,凝聚起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磅礴力量。在激励精神建设方面,首要任务是满足各族群众的多样化文化需求,积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创造活力。

(三)健全并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保障

廉洁的党风建设是党组织提升民族精神认同效果的关键因素。党组织的形象体现在领导班子和党员青年的思想共识与政治风貌上,这直接关系到党的凝聚力、核心竞争力和整体战斗力。首先,在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新疆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领导干部的政治引领作用,特别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主席指出,必须培养一支坚定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清醒辨识是非、牢固民族团结信念、真诚对待各族群众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确保权力掌握在忠诚廉洁的党员干部手中。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的核心力量,党员干部承担着独特的政治使命,其思想作风的塑造尤为关键。自共青团十九大召开后,团委领导班子深入理解新时代历史使命,将维系党团员与各族群众的情感纽带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任务,通过多元化党性教育实践,强化团组织作风建设,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思想保障。

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政治基础,也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和建设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构成,民族法规体系凝聚了我国处理民族事务的实践经验,不仅为强化民族共同体认同提供了行为准则,更为新时代推进相关工作创新奠定了制度基础。新时代背景下,强化民族共同体意识需以法治为基础,将法治思维与完善民族法规体系作为关键举措。首先,从国家层面出发,需依据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保障各自治机关依法行使自治权,同时结合地区区情制定并实施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助力各族群众提升经济水平与生活品质。其次,在民族自治区域,需维护宪法与《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权威,依法处理地方事务,行使自治权时确保中央政策执行顺畅。在民族事务领域,需依法维护各族信教群众的合法权益,同时严厉打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分裂及极端暴恐活动的敌对势力,在处理涉及宗教和民族事务争议时,依法公正处理,不应因民族、地区或宗教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偏颇,坚决维护法律的尊严。再次,通过多样化方式向基层干部和各族青年普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升公众的法律素养,确保新疆各族干部群众对相关立法形成科学理性的认知与实践能力。自觉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在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持续强化和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根基。

结束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国家向西开放总体布局中,新疆从相对封闭的内陆变成对外开放的前沿,正处于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新疆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锚定新疆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加快“一带一路”核心建设,赋予经济社会发展更多政治意义,深刻认识发展和稳定、发展和民生、发展和人心的关系,坚持紧贴民生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

参考文献:

[1]衡宗亮.新时代老兵精神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实践研究[J].兵团党校学报,2024,(06):140-145.

[2]景翔,王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新疆地方高校思政课的维度和原则[J].大学,2024,(35):70-73.

[3]张小楠,霍文亮,朱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疆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12):118-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