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与规划导向研究

作者

汪平

大唐华银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全球能源危机和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在此背景下,新能源产业作为解决能源和环境问题的重要产业,得到了各个国家政府和企业的重视。新能源产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时,技术路线选择以及规划导向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整个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及成效。但是,当前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问题,如技术不成熟、市场接受度低、政策支持不够充分等。所以,针对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开展技术路线选择与规划导向的研究,有助于推进新能源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一、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瓶颈制约发展

新能源产业在技术层面遭遇过很多瓶颈情况。拿太阳能产业来说,光伏电池的转换效率改善缓慢,即便科研人员奋力钻研,与理论上达到的最高转换效率依然相去甚远。电池的生产制造成本偏高,原材料紧缺,加上生产流程繁杂,想要大幅降低成本难度不小。风能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设计制造技术不够成熟,风车在恶劣气象环境中的运行表现欠佳,风力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改进。储能技术乃新能源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其发展速度也较为迟缓,电池能量密度、充电速度和循环周期等参数很难符合大量新能源接入电网的要求,严重阻碍了新能源产业的进步。

(二)市场需求尚未充分释放

新能源产业初期市场需求未完全释放出来。首先,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的知晓程度及接受程度偏低,新能源产品较传统能源产品价格要高一些,并且使用时也会碰到些许不顺,像是电动车跑得不太远、充电站建设不够充足等问题,都会让消费者产生不愿购买的想法,毕竟谁也不希望花大量的银子买来一个麻烦的玩意;其次,新能源产业跟传统的能源产业比起来,在市场上打拼时处于劣势局面。传统能源产业历经长时间发展,已经建立起成熟的产业链条以及相应的销售网络体系,它的花费相对来说是比较低,而新能源产业无论是从成本还是价格上都无法做到与之抗衡。有些行业的应用对新能源抱有疑问态度,害怕不稳定可靠之类的说法阻碍了新能源市场的发展。

(三)政策支持体系不完善

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要完备的政策支撑体系,可是现在政策支撑体系存有一些问题。政策支撑力度不足,虽说政府制定了一些鼓励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不过在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方面支撑力度不大,很难满足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资金需求。政策稳定性不够,政策时常变动给企业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干扰了企业投资规划和经营发展。比如,补贴政策退坡速度快,致使某些企业资金紧张,经营出现困难。而且,不同部门制订的政策或许会冲突或者重复,削减了政策执行效果。

二、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策略

(一)基于自身优势明确主攻方向

新能源产业早期要依靠自身优势来决定技术路线的主攻方向。各个地方和企业所具有的资源和科技条件各不相同,因此要按照这些情况去挑选合适的技术路线。对于太阳能资源比较丰富的地方来说,可以把太阳能光伏发电当作主攻方向,加大对于光伏电池技术的研究力度,改善光伏电池的转化率并削减成本。而且,利用当地大量的土地资源,创建大型光伏电站,推动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向前发展。至于风能资源较为充足的地方,则应当把重点放在风力发电技术上,强化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发和生产,改良风机的性能和稳定性。某些企业如果在储能技术方面具备一定的研发力量和人才优势,也可以把储能技术当作主攻方向,展开新型电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储能方面的保障。

(二)强化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

加强产学研合作是新能源产业早期推动技术创新的手段。大学及研究机构在新能源技术方面具有较好的科技力量与创新意识,企业则更为了解市场需求与产品化情况。通过产学研合作可以做到强项互补,加快技术创新的速度。新能源企业能够同高校与研究机构达成持久稳定的协作关系,一同攻克科研项目难关,一起培育专业人才。新能源企业可向高校、研究机构资助其新能源前沿技术研发资金,高校与研究机构可给予新能源企业技术研发支持与人才供应保证,创建产学研合作的技术转移体系,促使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并投入市场实际使用之中,把实验室中的研发成果转变为可生产使用的能源,推动新能源产业进一步发展。

(三)聚焦国际前沿技术动态,推动技术引进与再创新

新能源产业早期要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国际上在新能源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一些重要成果,引进这些先进技术,能快速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技术水平。企业要加强同国际知名新能源企业的合作交流,引进它们的先进技术和设备。但引进技术时,不能只是使用技术,还要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组织企业技术人员深入研究分析引进技术,掌握其核心技术原理和关键工艺,结合国内市场需求和企业实际情况加以改进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从而提升我国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

(四)多元化技术探索以降低风险

新能源产业早期进行多元化技术探索可以减少技术风险。由于新能源技术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所以企业不能只选择一种新能源技术进行研发与应用探索,而是要同时进行多种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探索。比如在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的同时,也可以关注太阳能光热发电技术的发展,进行相关技术研发和示范项目建设。在发展风能时,除了陆上风力发电,也可以探索海上风力发电技术,研究海上风机的设计、安装、运维技术等。通过多元化技术探索,企业可以在不同的技术路线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技术路线,也可以降低因为某一条技术路线失败带来的风险,从而为新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三、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规划导向

(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对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导向作用。政府作为产业发展的重要引导者,要紧紧结合国家能源战略的总体布局和新能源产业设定的长远发展目标,充分考虑本地资源禀赋情况、现有产业基础水平、市场需求变化等诸多因素,精心谋划好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规划中要明确新能源产业在本地产业结构中的精准定位,合理确定新能源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便于合理配置资源。同时,要明确未来一定时期内新能源产业在产值、装机容量等方面的具体目标,为企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准确锁定重点发展的新能源技术领域,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难关,塑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规划不能孤立存在,要重视与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新能源产业同装备制造业、材料产业等有着密切的产业链上下游联系,加强彼此间的协同合作,可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拓展,提升产业的综合竞争力,促使新能源产业和其他产业共同繁荣发展,给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形成坚实根基。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是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必要而坚实的保障。新能源产业要高效发展,就离不开完善而先进的基础设施支持。在电网建设上,新能源发电规模不断增长,电网智能化改造和升级变得刻不容缓。创建坚强智能电网,改善电网结构,能极大提升电网对新能源的接纳能力,保证新能源发电顺利接入电网并稳定输电。智能电网具备即时监测、自动调节等性能,可以很好地应对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与波动性问题,从而维持电力供应的稳定可靠。在充电设施建设上,针对电动汽车产业迅猛发展的现状,要加快充电桩、充电站等充电设施的布局与创建。做好充电设施建设规划的制定工作,设定充电设施建设的目标以及布局准则,要全面考量各个区域的用电需求与交通流速等因素,积极吸引民间资金投身充电设施建设,促使投资和运营模式多元化发展。充电设施的覆盖率要被强化,便利性也要提升起来,从而化解电动车使用者的充电困境。要加强对新能源产业的物流、信息等基础设施创建工作的力度。在新能源产品和设备的运输配送方面,完善的物流能确保它们及时得到运输和配送,并且可以有效地控制住物流所引发的成本。在产业信息的传递与共享当中,先进的信息基础设备能够使产业的信息流畅性得以增强,并且也使得整个产业的信息化层次得以提高,为新能源产业提供更为全面和多层的支持。

(三)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划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划是推动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重要且强大的动力。政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需制定全面系统政策支持体系,给新能源产业营造出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财政政策层面,加大新能源产业的财政补贴力度,尤其在新能源技术研发、示范项目建设及产业化等关键环节要予以重点扶持,设置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明晰资金运用方向与范畴,用于扶持企业技术创新、设备购置、人才培育等事项,从而唤起企业的革新活力与成长动力。在税收政策上给予新能源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减轻企业税负,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及市场竞争力。在金融政策上,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新能源产业的信贷力度,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给新能源企业提供多样的融资途径,开展新能源产业项目的股权融资、债券融资等,符合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加强政策的稳定性和协调性,防止政策的频繁改变和矛盾。政策的稳定性给企业提供明晰的发展预期,提升企业的投资信心;政策的协调性使各项政策可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保证政策实施的效果,给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给予有力的政策支撑。

(四)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规划

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规划是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关键且核心的支撑。新能源产业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格外紧迫。政府及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规划,强化新能源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培养上,高校与职业院校需充分发挥教育主阵地的功能,加强对新能源相关专业的创建,调整专业课程安排,密切联系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状况及其技术走向,增添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及创新意识,塑造符合新能源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企业可与高校展开深入合作,执行订单式培育,依照企业的实际状况与岗位要求,为公司定向培育必要人才,做到人才培养同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要加强对在职人员的技术培训和继续教育,建立起常态化的技术培训机制,定时举行技术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改善在职人员的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能够及时地了解新能源领域的最新技术和知识。在人才引进方面,出台有吸引力的优惠政策,给予住房补贴、研究开发基金支持之类的福利,从而给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与生活环境条件,大力吸引更多来自国内、国外的优秀新能源领域的人才到本地来工作并革新,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赋予新的活力和智慧,给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筑牢人才根基,助力新能源产业在起步阶段实现飞速发展。

四、结束语

新能源产业早期发展的技术路线选择与规划导向是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这关乎新能源产业未来走向及国家能源战略安全。在技术路线选择上,要依托自身优势,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关注国际前沿技术动态,开展多元化技术探索,以此突破技术瓶颈,推动技术创新。在规划导向方面,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完善政策支持体系规划,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规划,为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给予全方位支持和保障。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选择与规划导向,才能促使新能源产业尽早摆脱发展困境,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和经济绿色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姚子茂 , 江传玉 , 张元清 . 融湾战略背景下赣州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J]. 汽车知识 ,2024,24(10):222- 224.

[2] 韩旗 , 张冠华 . 论我国新能源产业法律服务及其发展战略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4,(05):81- 90+ 100.

[3] 李碧芳 , 李世雯 . 大庆新能源产业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 [J].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 2020(5).

[4] 薛雯珺 . 新能源行业产融结合的研究 [J]. 中国总会计师 , 2020,000(005):130- 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