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优化研究
佟然
天津天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天津 300000
引言
在建筑行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预算成本控制是保障工程效益的关键环节。传统预算成本控制方式存在效率低、精度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工程需求。BIM 技术凭借可视化、协同化等优势,为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提供新路径,但目前其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因此,开展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优化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可推动行业成本管控高质量发展。
1.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相关理论
BIM 技术依托核心参数化建模及 5D 信息集成,革新传统预算成本控制模式。其挑战与创新在于打造动态可视化成本数据库并与进度计划对接,实现预算实时模拟与精确计算,便于开展施工模拟与碰撞检验,预判潜在风险,优化设计与管控成本[1]。此流程要求数据标准化、跨专业协作及信息即时更新,促使成本管理从事后核算转变为事前预测与事中动态调控,实施数据驱动型精益成本管理。
2.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现存问题
2.1 BIM 技术应用层面的问题
在 BIM 技术应用领域,技术复杂多样引发重大挑战,各类建筑工程项目在规模结构及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BIM 技术需高度定制化以适应不同场景,然而,当前市场 BIM 软件功能卓越,但缺少快速响应特定项目需求的定制化机制,例如,在超高层建筑领域,对结构力学分析高空作业模拟及垂直运输系统精确建模要求极高,现有 BIM 软件难以直接满足这些复杂独特需求,通常需进行大量二次开发,这既耗时又增加人力成本,可能因技术难题影响模型准确性与完整性显著降低。
2.2 预算成本控制流程层面的问题
预算成本管控流程环节,融合传统流程与BIM 技术面临众多挑战。审视项目初期成本预算环节,尽管 BIM 技术能提供详尽的模型数据,但现行的成本估算主要依赖经验性指标和历史资料,难以全面提取 BIM模型所含的详尽信息,估算精度受限。步入预算编制阶段,预算人员与BIM 技术团队沟通协作存在障碍,信息传递常伴有延迟及失真现象,预算内容未能精确体现 BIM 模型的设计细节及潜在成本要素 [2]。例如,某些特殊施工技术或复杂环节的成本常被忽略或计算失误。施工阶段成本管控环节,设计变更一旦出现,BIM 模型变更管理与成本控制流程衔接不足,成本变动对预算的及时准确反映与调整存在困难,导致成本控制出现延迟现象。
2.3 多方协同与管理层面的问题
多方协作共管层面,建筑工程项目涵盖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造价咨询等多方参与者,各方诉求与工作焦点各异,在运用 BIM 技术进行预算成本控制时协同挑战巨大,例如,设计单位更重视方案的创意与视觉美感,在 BIM 模型构建过程中可能未充分考量成本要素;施工单位更注重施工进度及质量把控,在运用BIM模型实施成本管控过程中,可能因自身利益考虑导致对模型数据的反馈不及时且不准确。
3.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优化策略
3.1 完善 BIM 技术应用体系
优化 BIM 技术应用体系需在技术匹配度、数据精确度控制及动态更新上攻克关键难题。首先,打造“BIM 软件模块化定制开发架构”,为特定项目需求定制可拆卸功能组件,针对超高层建筑项目特别设计一体化建模模块,通过 API 接口实现与通用 BIM 软件的无缝连接,缩短二次开发周期,降低技术风险。其次,构建“BIM 模型数据二级验证体系”,初级校验依赖AI 算法自动对照建筑构件与设计规范数据库的偏差,次级校验由专业工程师人工复核复杂节点,保障数据精确度以符合工程预算成本管控要求。通过实时监控建设成本并发布详细的成本分析报告,帮助相关人员提前发现偏差分析原因,提供解决方案,保证项目收益。
3.2 优化预算成本控制流程
提升预算成本管控流程需突破传统模式与 BIM 技术的融合障碍,建立“BIM 模型、成本数据、流程节点”全流程协同机制。在成本预算环节,构建“BIM 模型与历史成本数据库实时映射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对 BIM 模型成本相关要素进行深入挖掘,使构件参数与同类型项目成本数据相匹配,构建精确的评估范围,采用新型估算手段。该住宅项目借此提高了估算的精确度。在编制预算阶段,构建“BIM 技术团队与预算人员协同作业平台”,该平台提供“设计细节成本转换工具”,可自动将 BIM 模型中的特殊施工工艺转换成预算子项,双方应实现即时交流,防止成本计算失误。在施工成本管控环节,研发“设计变更成本实时影响推演系统”,变更发生时能迅速构建变更工程量表,综合施工进度计划评估成本影响周期。
3.3 构建多方协同管理机制
建立多方协作管理模式需解决利益分歧、数据匹配及动力缺乏等关键挑战。首先,构建“一体化 BIM 协同管理平台”,倡导 IFC 标准拓展版,破解多系统软件版本及数据格式不兼容难题;实施角色权限等级化管理,保障数据共享的安全性和精准度。其次,构建“利益协同激励机制”,将参与 BIM 协同的各方成效与经济收益紧密关联,协调创新设计成本与施工进度及成本反馈间的平衡。最后,优化 BIM 协同绩效考核机制,确立“数据上传时效性”“协同问题处理效能”等量化评估标准,将考核成绩与后续合作资格直接关联。。BIM 技术可随时根据工程设计变更修改和更新信息,并可在项目完成和结算阶段搜索与整个项目建设过程相对应的建筑模型。项目完成度的项目数量核算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地控制了项目成本。
3.4 建立优化效果评价机制
构建高效评价体系需突破传统成本评价的单一局限,打造多维动态量化评估体系。首先,构建“BIM 预算成本控制优化效果评价体系”,包括技术、流程、协同及成本各层级指标,各指标设定具体评价准则,模型数据精度需满足工程规范。其次,运用“多维度综合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来确立各项指标的权重,成本层级指标权重位居首位,其次为流程协同及技术层指标,综合定量分析与定性评价得出评价结论。同时,构建“评估 - 回应 - 优化”的循环体系,持续进行评估,针对问题确立具体改进措施,优化协同平台算法升级及强化员工培训,持续监测并评估改进成效,务必实施优化策略。该市政道路项目借此减少成本估算误差比率,提高协同问题解决效率[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成本控制优化研究,系统梳理了理论、问题与策略。通过完善技术应用、优化管控流程、构建协同机制及建立评价机制,能有效解决当前预算成本控制中的痛点,提升管控效率与精度。未来,需进一步深化 BIM 技术在建筑工程领域的应用,持续优化相关策略,为建筑行业实现降本增效、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动力,助力更多工程实现成本精准管控与效益最大化目标。
参考文献
[1] 张丽霞 . 基于 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软件框架设计 [J]. 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22,(09):41-44.
[2] 俞英娜.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编制课程改革研究[J].建材与装饰 ,2020,(10):196-197.
[3] 张修德. 基于BIM 技术的建筑工程预算软件研制[D]. 清华大学 , 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