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库工程档案在运维管理中的价值挖掘与实践路径
张文忠
通榆县向海水库管理处 吉林白城 137200
引言
水库作为保障防洪安全、供水保障、生态保护的重要水利基础设施,其长期安全稳定运行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与民生福祉。而水库工程档案贯穿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至运维管理的全流程,承载着工程建设与运行的核心信息,是反映工程本质特征、记录技术演变、支撑管理决策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部分水库工程档案管理存在 “重存储、轻利用”“重形式、轻价值”的问题,大量隐性信息未能有效转化为运维管理与行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导致档案资源的潜力未被充分释放。在此背景下,深入剖析水库工程档案的价值内涵与挖掘意义,对激活档案资源效能、提升水库管理水平、助力水利事业发展具有重要导向作用。
一、水库工程档案在运维管理中的价值挖掘
(一)支撑运维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构建管理决策的信息基石
水库工程档案作为工程全生命周期信息的系统性载体,涵盖了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等各阶段的核心数据,包括地质水文条件、结构设计参数、材料性能指标、施工工艺标准等关键信息。在运维管理过程中,这些信息是制定科学运维方案的核心依据。运维管理的核心目标是在保障水库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成本的合理控制,而这一目标的达成必须依赖于对工程本体特性的精准把握。
(二)强化风险防控的前瞻性与系统性,筑牢安全运行的防护屏障
水库运维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防范各类安全风险,包括结构安全风险、水文灾害风险、设备故障风险等,而工程档案是风险防控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支撑要素。从风险识别层面来看,工程档案中详细记录了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的地质隐患、结构薄弱环节、材料潜在缺陷等问题,以及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的处理措施与验收结果。从风险评估层面来看,档案中存储的长期监测数据、设备运行记录、维护检修历史等信息,可作为风险评估的基础数据。从风险应对层面来看,档案中保存的历史事故处理方案、应急演练记录、技术改造资料等,能够为制定针对性的风险防控措施与应急预案提供参考,提升风险应对的及时性与有效性,最大限度降低安全事故对水库运行的影响。
(三)保障资产价值的完整性与持续性,优化运维管理的经济效能
水库作为重要的水利基础设施,属于高价值固定资产,其运维管理不仅要保障安全运行,还需注重资产价值的保值与增值,而工程档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保障。从资产价值核算角度来看,工程档案详细记录了水库建设过程中的投资构成、设备购置成本、材料消耗费用、人工成本等财务信息,以及工程竣工验收时的资产清单与价值评估报告,这些信息是开展水库资产价值核算与评估的基础依据。在运维过程中,通过对档案中资产信息的动态管理,能够准确掌握资产的数量、状态、使用年限等情况,为资产折旧计算、价值损耗评估提供数据支撑,确保资产价值核算的准确性与完整性,避免因资产信息缺失导致的价值核算偏差。
二、水库工程档案价值挖掘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全生命周期档案管理体系,夯实价值挖掘的基础支撑
水库工程档案价值的有效挖掘,首要前提是建立覆盖工程全生命周期的规范化档案管理体系,打破 “重建设、轻运维”“重存储、轻利用” 的传统模式,实现档案从形成、归集、存储到应用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在档案归集环节,需明确各阶段档案责任主体与归集标准,将档案管理要求嵌入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竣工验收、运维检修等每个环节 —— 例如在施工阶段,要求施工单位同步记录隐蔽工程施工细节、材料进场检验报告、工序验收记录等信息,确保档案与工程建设进度同步形成、同步归档,避免后期补档导致的信息缺失或失真。在档案标准化管理环节,需制定统一的档案分类编码规则、著录规范与质量审核标准,将地质水文数据、结构设计图纸、设备技术手册、维护检修记录等不同类型档案,按照 “工程部位 + 业务类型 + 时间维度” 进行结构化分类,确保每一份档案都能被精准定位与调取[1]。
(二)深化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激活档案价值的转化效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单纯依靠纸质档案或传统电子档案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水库运维对档案信息快速调取、深度分析的需求,需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技术应用,打破档案信息壁垒,推动档案价值从 “静态存储” 向 “动态服务” 转化。在档案数字化改造环节,需对存量纸质档案进行高精度扫描、光学字符识别(OCR)处理与元数据著录,将图纸、报告、合同等非结构化信息转化为可检索、可分析的结构化数据;对于新增档案,直接采用数字化格式形成,避免二次转化成本 [2]。同时,构建统一的档案数字化管理平台,整合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档案数据,通过建立关联关系(如将某一闸门的设计图纸与维护记录、故障数据相关联),实现 “一键查询、关联调取”,大幅提升运维人员获取信息的效率。
(三)建立跨领域协同应用机制,拓展档案价值的服务边界
水库工程档案的价值不仅局限于水库自身运维管理,还可通过跨领域协同应用,为水利行业管理、区域水资源调度、应急管理等提供重要支撑,需建立跨领域协同应用机制,打破部门、行业间的信息壁垒,拓展档案价值的服务边界。在内部协同层面,需建立水库管理单位内部各部门(如运维部、技术部、财务部、安全部)的档案共享机制,明确各部门的档案需求与应用场景 —— 例如,财务部可通过档案中的资产信息开展成本核算与折旧管理,安全部可通过档案中的风险记录制定防控预案,技术部可通过档案中的设计数据优化运维方案,实现档案信息在内部各环节的高效流转与协同应用,避免 “信息孤岛” 导致的价值浪费 [3]。
结语:
水库工程档案并非静态的 “历史资料”,而是蕴含着支撑工程安全运行、优化管理决策、服务行业发展的动态价值资源。其价值的挖掘,不仅能为水库运维管理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撑与科学的技术参考,有效降低安全风险、提升资产效益,更能突破单一工程的管理边界,为水利行业规划、区域资源调度与跨领域协同提供关键信息保障,成为推动水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助力。
参考文献:
[1] 单芳 . 新形势下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创新和服务模式改革实践 [J]. 兰台内外 ,2023,(28):55-57.
[2] 苏曦 . 信息技术视角下机关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对策 [J]. 兰台内外 ,2023,(28):25-27.
[3] 陈静 . 数字时代企业档案价值挖掘与服务创新策略研究[J]. 兰台内外 ,2024(0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