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理念下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的课堂实施案例研究

作者

林丹

福建省莆田中山中学

引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指出:“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领域……跨学科学习,旨在围绕学科学习、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开展阅读、梳理、探究、交流等活动,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1]”这一理念标志着语文教学从传统的单科独进转向综合育人的新阶段。语文作为一门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天然载体。本文旨在结合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以具体教学案例为载体,探讨如何有效实施跨学科融合教学,从而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全面提升其核心素养。

一、理论基石:新课标与跨学科学习的内涵

新课标倡导的“跨学科学习”属于“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之一,它并非简单的学科知识拼盘,而是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有机整合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与方法,围绕一个具有探究价值的主题,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情境中,进行深度学习与意义建构。[2]

其核心价值在于:

1. 深化语文本体学习:跨学科融合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通过其他学科的视角和工具,学生能更深入地解读文本内涵,丰富表达方式。

2. 培育核心素养: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以及对文化的理解与传承意识(文化自信)得到协同发展,这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集中体现。

3. 提升综合实践能力:它打破了学科壁垒,模拟了现实世界中知识应用的真实样态,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案例设计与实施:八年上册《苏州园林》融合教学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苏州园林》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经典说明文,入选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文章语言准确严谨,条理清晰,从游览者的视角概括了苏州园林“如在画图中”的总体特征和主要设计匠心。

传统教学多侧重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然而,本文所蕴含的审美价值(美术)、地域文化特征和造园哲学(地理、历史)是单一语文课堂难以充分挖掘的。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信息检索能力,但对江南园林的艺术美感和地域文化缺乏深切体会。因此,本文是开展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绝佳文本。

(二)跨学科融合设计思路

本案例以语文学科为核心,深度融合美术与地理学科,设计“我为世界遗产代言——苏州园林宣传策划”项目式学习任务。核心驱动问题:如何创作一份能精准传达苏州园林“图画美”特质、彰显中华园林艺术魅力的宣传方案?

(三)课堂实施过程

第一课时:语文为基,析文入理——探寻“图画美”的文字密码

活动一(语文):梳理文章结构,引导学生抓住“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一文眼。

活动二(语文):小组合作,从文中提炼苏州园林展现“图画美”的具体设计手法(如布局、配合、映衬、层次等),并分析其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设计意图】本课时夯实语文基础,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获取关键信息,完成对文章内容与形式的传统解读,为跨学科探究提供文本依据和问题起点。

第二课时:双科融合,深度探究——解构“图画美”的艺术与地理基因

活动一(语文 + 美术融合):“从文字到画意”。聚焦“隔而未隔,界而未界”等设计。学生先朗读、品味相关语句,感受其意境;随后,美术元素介入:展示拙政园“小飞虹”廊桥、漏窗的实景图片与古典山水画(如倪瓒、文徵明的作品),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文中的描述与美术作品在构图、透视、虚实处理上有何共通之处?从而理解苏州园林如何将“自然的山水画”立体地呈现于现实之中。

活动二(语文 + 地理融合):“为何是苏州?”。提出探究问题:如此精巧的园林为何集中诞生于苏州?引导学生结合地理知识,从地理位置(长江三角洲、太湖流域)、气候条件(温湿多雨)、水文特征(河网密布)、经济基础(历史上的富庶之地、鱼米之乡)、文化底蕴(文人荟萃)等因素进行小组探讨。地理知识的融入,帮助学生从人文地理视角理解园林作为地域文化产物的必然性,深化对“一方水土养一方园”的文化认知。

【设计意图】本课时是融合的关键。美术学科的介入,将抽象的“图画美”转化为可视可感的艺术法则,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创造能力。地理学科的介入,则将园林置于更宏阔的空间与历史背景中,增强了学生的文化理解与认同感,体现了“文化自信”的素养要求。

第三课时:项目输出,素养提升——创作“图画美”的现代代言

终极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苏州园林宣传策划案”。策划案需包含:

1. 一句宣传标语(语文):要求精准凝练,体现园林特征。2. 一份解说词(语文):选择园中一角,运用文中的说明方法和从美术课学到的鉴赏术语进行生动描绘。3. 一张推荐海报(美术):手绘或电子设计,需体现园林的构图美、意境美。4. 一条研学路线(地理):结合苏州地图,设计一条涵盖不同风格园林(如拙政园之宏阔、网师园之精巧)的游览路线,并简述地理分布特点。展示与评价:各组展示成果,并接受师生质询。评价标准兼顾语文表达、美术设计、地理知识的运用以及团队的协作创新。

【设计意图】本课时旨在综合应用与创造。学生在完成真实任务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语文、美术、地理三科所学,实现了知识的迁移与转化,全面锻炼了语言运用、审美创造、实践创新等综合素养。

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跨学科融合教学是必然趋势,也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它要求教师打破学科边界,树立“大语文”观,从“教课文”转向“教语文”、从“重知识”转向“育素养”。本文以《苏州园林》为例,初步探索了语文与美术、地理融合的模式。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挖掘统编版教材中的融合潜力,开发出更多优质案例,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启迪智慧、陶冶情操、传承文化、连接世界的综合育人平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申宣成 .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的理解与实施 [J]. 语文建设,2023(04):12- 17.

作者简介:林丹,女,汉族,福建莆田人,中学一级教师,大学本科,研究方向:中学语文大单元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