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陈英妮

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第三小学 743000

从文化心理学视角看,儿童早期的群体认知与价值建构,对其未来社会角色认同具有深远影响。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思政课堂仍存在理论讲解抽象化、实践活动形式化等现象,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因此,探索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教学策略,对增强小学思政课育人实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小学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

(一)启蒙民族情感,奠定团结认知根基

小学阶段是孩子认知的关键期,学生好奇且可塑性强。在思政课中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以讲故事、展文化的方式使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个民族之间息息相关。这样的情感启蒙播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帮助他们建立大家庭成员的意识,产生亲近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起深刻了解民族关系和认同多元一体格局的认知基础,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能够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重视团结[1]。

(二)塑造正确价值观,指引未来行为导向

思政课承担着塑造价值观的任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融入其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体系。学生学之后感悟各个民族创造中华文化,开拓疆域的道理,增强对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产生共同体理念,反抗破坏团结的言行举止。持有这样的价值观,才能使学生在人生与发展上站在整体发展的高度,保持统一团结的精神,成长为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二、小学思政课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学策略

(一)融入典型案例:精选民族团结故事深化认知

小学思政课肩负着塑造学生价值观这一重要任务,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需要依靠富有感染力的教育载体来完成。选取民族团结故事来加深认识,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建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认识。

教师在实践中要建立分层分类故事资源库,根据历史发展脉络、地域文化特色等系统地收录体现各民族交往、交流、融合等方面的故事。通过阅读民族学文献和查阅地方史志等方式来保证故事真实典型。课堂呈现环节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和情境还原等形式引导学生将故事角色代入其中,模拟出故事矛盾冲突的化解过程,增强情感体验。同时,设计互动式讨论环节以故事民族互助情节为主线,组织学生讨论个人对维护民族团结的职责,把故事抽象的观念转化为对具体行为的理解,从而达到由故事感知向价值内化转变的教学目的。

(二)开展主题活动:组织民族文化体验实践项目

实施民族文化体验实践项目,是加深学生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解的有效路径。通过营造沉浸式实践场景可以破除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感知鸿沟,塑造多元一体文化身份。学校可以与社区和文化馆及其他校外资源合作开发民族文化体验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设计梯度化的实践项目,比如在低年级进行民族手工艺制作、在中年级举办民族传统的游戏体验、在高年级开展民族文化调研等。在执行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构建一个“文化导师 + 学科教师”的合作指导体系,其中非遗传承人和民俗领域的专家被选为文化导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的同时学科教师负责实践体验和思政课程内容的有机融合。同时,建立成果展示平台,并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节、民族文化主题展览的方式。激励学生将实践成果用图文和视频的方式展示,在展示与交流中加深各民族文化共生共荣的认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的具象化构建。

(三)运用媒体资源:播放民族融合主题动画短片

信息化教学语境中,利用媒体资源进行民族融合主题教学已经成为思政课堂创新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动画短片因具有直观性和趣味性等特征,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教师可以在专业教育资源平台上甄别或者独立创作以民族融合为题材的动画短片并与小学思政课程标准相结合,以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为中心内容设计剧本[2]。

在动画的制作上,采用三维建模和动态渲染的技术方法,将各个民族的文化元素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提高视觉吸引力。在课堂应用时,构建“观看 - 分析 - 拓展”教学模式,观看短片后,引导学生从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角度分析其中蕴含的民族融合理念,围绕短片的主题,组织学生设计故事续写或者角色对话,以扩展思维的深度。与此同时,借助短视频平台进行课后延伸学习、微动画作品定时推送、激励学生交流学习感悟等方式,营造线上与线下协同教育教学生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成效。

(四)构建文化长廊:布置班级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墙

班级作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阵地,借助墙面空间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文化长廊可以把环境变成隐性教育资源。具体实施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策划主题墙的布置,并按“多元”和“一体”两大版块设计。“多元”版块展现每个民族所特有的服饰、建筑、艺术和其他文化元素,并以采集高清图片和手绘作品的形式展现;“一体”版块则关注中华民族团结拼搏的历史进程和当代成就,用时间轴的方式对重要事件进行梳理,并配以学生写作的心得体会。在素材征集环节,通过对图书资料的查阅和对周围少数民族亲友的访谈,促使学生获得内容并形成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布局上,利用分层悬挂和立体陈列的手法,并合理利用 KT 板和亚克力的材质,提升视觉层次感。同时,建立动态展示区域并对学生制作的民族团结主题手抄报和书法作品进行定期更新,使主题墙真正成为学生们展示自己和交流感受的舞台。此外,还组织学生作为班级文化长廊的讲解员进行讲解,并通过经常性的讲解活动督促学生对内容进行深度理解,并在讲解的实践过程中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将环境育人和自主教育相结合。

三、结语

在多元文化高度融合和全球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小学思政课是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重点场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自觉具有无可替代的奠基作用。以创新教学策略为抓手,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具象化案例叙事、沉浸式实践体验、现代化媒体传播和浸润式环境创设之中,它能有效地唤醒学生民族情感上的共鸣,促使他们深入了解多元一体的格局。它既关系到个体价值观能否正确形成,也是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一条重要教育实践途径。

参考文献

[1] 张健, 柳钠. “ 大思政课” 协同推进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J/OL]. 民族教育研究 ,2025,(04):1- 10[2025- 08- 22].

[2] 李珍 . 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5,24(09):158- 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