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农村小学孩子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张玲
宿迁市洋河新区实验小学 江苏 宿迁 宿迁 223800
引言
阅读习惯的培养被认为是儿童学习生涯中的重要基石,而农村小学的孩子在这一过程中往往面临更多的现实困境。有限的图书资源、单一的阅读内容和缺乏系统引导,使得他们在课外阅读中难以建立持久兴趣。农村生活环境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元素和自然体验,却为阅读习惯的培养提供了独特的可能性。如何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激发兴趣的契机,如何通过教育者的引导塑造稳定的阅读行为,成为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面临的主要困境
农村小学孩子的课外阅读习惯培养过程中存在多方面的困境,这一问题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家庭教育理念薄弱以及学生阅读动机缺失密切相关。在许多农村地区,图书馆和阅览室数量有限,能够提供的阅读材料往往过于陈旧或单一,无法满足儿童多层次的阅读需求。教材以外的书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差距,学生难以接触到适合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读物,阅读选择空间极为狭窄。此外,教师在课堂内往往重视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在阅读指导上缺乏系统规划,导致学生无法形成稳定的阅读习惯。这种外部环境的制约,使得课外阅读在农村小学往往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被逐渐消磨。
除了学校环境的限制,家庭条件和家长教育观念的不足也使得课外阅读面临阻碍。多数农村家庭经济压力较大,家长在物质投入和精神引导上难以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支持。部分家长认为阅读以课本为主即可,对于课外书籍缺乏重视,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忽略了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家庭文化氛围的缺失,使得孩子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坚持阅读。此外,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陪伴和监督,课外阅读活动缺乏动力,容易被手机、电视等娱乐方式替代。阅读在他们的生活中往往显得边缘化,导致兴趣培养难以深入。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之间的脱节,使得阅读习惯的培养缺乏连续性与协调性,这种断裂性影响进一步加剧了困境。
在学生层面,自主阅读能力和阅读动机的不足是一个核心问题。许多农村小学的孩子缺乏有效的阅读策略和方法,面对文字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对课外书籍缺乏主动探索的欲望。他们习惯于依赖课堂上的被动接受,对阅读过程中的理解与思考缺乏耐心和技巧,无法形成自主建构意义的能力。同时,考试导向的学习模式削弱了他们对阅读的兴趣,很多孩子把阅读视为负担,而非乐趣来源。缺乏持久兴趣导致阅读习惯难以养成,形成恶性循环。农村小学孩子的课外阅读困境不仅仅是资源和环境的短缺,更涉及教育观念、家庭支持与个体心理的多重因素,这一复杂局面需要系统性思考与应对。
二、农村小学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有效路径与策略
在推动农村小学孩子课外阅读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必须从校园环境的优化与教育理念的更新入手。学校作为主要的教育场域,应当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例如,可以依托图书角、流动书箱和合作式图书室建设,逐步拓展阅读资源的多样性和可获得性。同时,教师在课堂之外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设立阅读分享会、故事会和读书笔记展示等形式,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让孩子在集体体验中发现阅读的乐趣。课堂教学中也应将课外阅读与学科知识相结合,利用语文课程的延伸性、跨学科的融合性,推动学生在学习中自觉建立联系,从而形成阅读与学业相互促进的局面。这种校园层面的系统设计,不仅能够弥补资源短缺带来的不足,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持久的兴趣与习惯。
家庭教育在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中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应当强化教育理念的更新,认识到课外阅读在儿童成长中的基础性价值,通过日常行为引导孩子建立良好的阅读态度。尽管农村家庭在物质条件上存在一定局限,但家长仍可以通过陪伴式阅读、共同制定阅读计划以及为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空间来增强支持力度。对于留守儿童,教师与社区力量应当介入,通过结对帮扶或志愿者辅导来弥补家庭功能的不足。家庭文化氛围的塑造在阅读习惯的养成中具有深远影响,哪怕是简单的交流、日常的故事讲述,也能够在孩子心中播下阅读兴趣的种子。当家庭与学校形成教育合力时,学生的阅读行为会得到双重保障,使课外阅读不再是孤立的学习活动,而成为生活中自然的一部分。
在个体层面,提升儿童的阅读策略和学习动机是关键环节。教师应当通过分层指导的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水平,推荐难度适宜、题材多样的读物,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自主选择和独立阅读的能力。同时,可以引入阅读心理学中的动机激发理论,通过表扬、展示与合作阅读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在体验成就感的同时获得继续阅读的动力。针对缺乏阅读技巧的孩子,应引导其掌握速读、精读、略读等不同的阅读方法,并结合思维导图、批注式阅读等学习策略,提高文本理解与信息加工能力。阅读不仅是对文字的解码,更是对意义的建构,只有在方法与兴趣的双重支撑下,学生才能逐步养成稳定而持久的阅读习惯。农村小学在这一过程中应注重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多元策略的应用,以实现课外阅读习惯培养的长效发展。
结语
农村小学孩子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教育环境、家庭支持和个体发展等多重因素。阅读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言表达与思维品质的提升,更是综合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在资源有限的农村地区,亟需通过学校营造阅读氛围、家庭提供积极引导以及教师科学设计策略来实现多方合力。只有在教育理念、阅读方法与实践路径的共同作用下,学生才能逐步形成稳定的阅读兴趣与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芳 . 农村小学课外阅读现状与改进策略研究 [J]. 教育探索 , 2021, 12(4): 56-59.
[2] 李明. 小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的实践路径[J]. 基础教育研究,2020, 8(3): 44-48.
[3] 陈慧 . 课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分析 [J]. 课程教育研究 , 2023, 14(6): 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