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舞蹈教学中的具身传播

作者

李之雨

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01

“舞蹈传播是舞蹈艺术实现其社会功能和作用的不可缺少的中介和唯一的途径,只有通过传播,一个民族的舞蹈文化才得以存在、保留、继承和发展。[1]”舞蹈普及之初,以言传身教为传播方式,言传身教需要教师亲身示范,这就涉及到了舞蹈教学的具身性,而舞蹈传播所涉及到的具身传播即是强调身体在传播过程和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身体要通过运动、舞动将舞蹈内容进行传达,并对在场的人或事物产生影响,与在场的其他身体发生作用关系。

一、具身性的文化传播

人体本身是舞蹈的物质载体[2],舞蹈通过身体动作向外传播社会文化,如人的情感思想、民族的风俗文化等。2024 年 7 月,人民音乐出版社公布了“人教版”初中义务教育舞蹈教科书,其第三板块为“触摸文化”,即舞蹈教师需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舞蹈的文化内涵。由此可见,文化传播是舞蹈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数字化时代下,舞蹈进行文化传播不仅需要依靠言传身教,还需要将其与云教学(数字化教学)相结合,通过线下、线上双线教学进行人才培养。

(一)现场具身性的舞蹈教学

时至今日,言传身教在舞蹈教育教学中仍被广泛使用。在舞蹈教学中,现场的具身性舞蹈教学具有直观性,学生可以直接从教师的肢体动作、面部表情捕捉到舞蹈外部的身体形态、面部状态,并通过眼睛观察、身体体验、心灵感受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舞蹈中有许多“以舞传文”的课例,《永》这一课例就是将书法与舞蹈结合,通过身体运动展现中国传统书法“永字八法”的用笔法则,使学生从中体会舞蹈的时间、空间、力量的关系。[3] 在进行这一课例时,教师需以身示范如何用身体表现“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弩,钩为趯,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以身体动作的停顿、延伸所构成的“点”和“线”体现“永”字运笔的行云流水,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动态的“永”字,继而认识中国书法的用笔法则,对该课例的教学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的一次创新性传播。

(二)云端具身性的舞蹈教学

科学技术的急速发展为当今的舞蹈教学带来了红利,网络传播的快速与便捷极大提高了舞蹈传播的速度,且覆盖面广,各大网络教学软件为舞蹈受教者提供了线上学习平台,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居家学习舞蹈。全国艺术硕士在线示范课程《蜀风蜀韵:舞蹈实践与创新》以线上舞蹈课程的形式展示了蜀地文化,该课程涵盖了四川境内羌族、彝族、藏族少数民族、汉族、地方非遗艺术的舞蹈教学与创作,将这些地方文化进行转化、发展之后所形成的教学成果、创作成果上架到线上的知识图谱中,学生可根据自身所需在知识图谱中学习蜀地文化,其具身性则体现在课程成果中的舞蹈演员、舞蹈教师身上。

二、具身性的形象塑造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艺术形象的创造,人的身体作为舞蹈文化的载体、舞蹈传播的媒介起着塑造形象的作用。对于舞蹈教学来说,在进行舞蹈教材编创时也需要设定舞蹈形象。

(一)青少儿社会舞蹈教学

社会舞蹈是指面对社会的普及型舞蹈教育,舞蹈类社会艺术水平等级考级是进行舞蹈普及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考级组合则用以检验教师的教法和教授成果、考核学生是否掌握了舞蹈动作要领。大部分舞蹈考级组合中都塑造了舞蹈形象,如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考级教材中十级组合《小卜少》中的傣族年轻姑娘,一级组合《小猫咪》和四级组合《鱼儿水中游》则分别塑造了小猫和小鱼的动物形象。教师通常会以形象模仿作为课程导入,引导学生捕捉舞蹈形象的外部形态,如老虎的爪形、戴帽的“扶冠手”等。具身性的舞蹈形象塑造在社会舞蹈教学中十分重要,因为社会舞蹈面向的学生未经过专业舞蹈训练,部分学生甚至处于舞蹈启蒙阶段,教师对舞蹈形象表现得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其外部形态的捕捉,继而影响对动作形态的模仿,最终对舞蹈组合中的知识要领、深层文化等内容可能会出现理解偏差。

(二)开放式网络舞蹈教学

大型开放式网络舞蹈教学是一种线上舞蹈教学,为更多学生提供系统学习舞蹈的可能。在 MOOC 慕课线上教育教学平台中,中央民族大学开设了《中国民族民间舞技术技巧课程》,该课程以线上教学为主,教学内容为藏、蒙、维、朝、傣、汉等民族民间舞中的旋转、跳跃等技巧,从单一技巧到复合型技巧皆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以“教师讲解、学生示范”的方式进行技巧动作教授,这种线上课程为视频录制而非直播的形式。线上舞蹈教学以网络媒体为传播中介,学生可通过示范者的形象塑造、动作源起、舞蹈民族风格接受这一民族的文化,舞蹈也将通过网络传播到世界各地。

但这种传播方式却也存在着弊端:一是线上舞蹈教学不能直接对在场的人产生影响,教学成果也不是教学完成后即刻体现的;二是教师无法及时发现并纠正受教者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是针对未经过专业系统学习的舞蹈教育从业者来说,若其只是通过线上课程粗略地对舞蹈进行学习,并将学习内容直接教授给学生则可能会出现传播偏差,即动律、动作发力点等方面与线上课程所授不同的偏差。

三、具身性的情感传达

嵇康曾言道:“歌以叙志,舞以宣情。”舞蹈是内心情感的流露,观众的共情则是体会到了舞蹈所传达的情感,仿佛置身于与舞蹈一样的感情之中。对于普及型的舞蹈教育而言,情感的表达也包含在教学范围之内。在借舞蹈教学开发学生的情感表达时,可以让学生先以情绪化的肢体动作做即兴表演,如愤怒、喜悦、悲伤等,让学生感受一系列不同的情绪如何通过身体表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帮助学生解放天性,积极引导学生用身体表现情感状态。第二步是面部表情的开发,教师可以让学生面对镜子依次让学生用面部表情表现喜、怒、哀、乐四种情绪。第三步则是面部表情与身体动作的协调配合,这一环节教师需以身示范如何将一种情绪用面部和肢体同时表现出来。第一步和第三步皆涉及到了具身性的问题,学生都有过愤怒、喜悦、悲伤等情绪,但他们或许从未注意过自己在不同情感下的身体状态是怎么样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示范将其表现出来。

结语

具身传播是舞蹈进行传播的有效途径,舞蹈从普及之初直至今日都将具身性教学作为教法,这是由于具身传播的直观性能够让学生即刻用肉眼捕捉舞蹈形态,且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出现问题教师可以立刻对其进行纠正。舞蹈教学是进行舞蹈文化传播的手段,舞蹈文化的传播需以人的身体作为载体,需对周围的环境和人产生影响,以此为基础才能够让舞蹈得到发展,故具身性的舞蹈教学在舞蹈传播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2] 隆荫培,徐充尔. 舞蹈艺术概论[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7.276.

[3] 吕艺生 . 素质教育舞蹈 [M]. 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112-115.

李之雨 出生年:2000 年 性别:女 民族:汉族 籍贯:广西桂林 学历 硕士研究生(在读) 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