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乡土案例的地理课程思政实践研究
余瑞雪
湖北省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湖北省丹江口市 442700
关键词:乡土案例;地理课程思政;丹江口柑橘;人地协调观;生态文明教育
引言
新课标着重提出课程思政与学科教学应深度结合,地理学科肩负着塑造人地和谐观念与生态文明思想的重大责任。乡土地理资源紧邻学生日常生活,是思政教育的优质平台。丹江口作为荆楚文化重要区域,其柑橘产业不仅富含地理原理与生态智慧,更承载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却未得到充分开发与运用。基于此,本项研究以该案例为依据,探寻思政融入乡土的转化途径,系统化实践设计方法,实现地理教学、思政教育与地域文化传承的有机结合,增强教育培养效果。
1. 基于乡土案例的地理课程思政基础
1.1 乡土案例的地理教育价值挖掘
乡土案例为地理教学注入了多样性与独特性的教学资源,以丹江口周边山区村庄为考察对象,横跨秦巴山脉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带,农业发展模式与自然环境紧密绑定,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直接洞察地形对农业布局的塑造作用,坡地地形与当地梯田的巧妙结合,得益于传统智慧的借鉴,水土得以维系,大幅提升了土地利用效率,显著深化了学生的地域认知理解 [1]。这些传统农业景观中蕴含的荆楚农耕文化印记,学生在地理知识的探索中,领略到地域文化的独特风采。
1.2 地理课程思政元素的乡土化转化实
在地理教学领域,地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乡土特色融入是核心路径,在深入解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之际,以丹江口乡村振兴的实例为鉴,当地在发展柑橘产业过程中,贯彻荆楚“天人合一”的生态教义,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领域,也推动了经济规模的扩大,持续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思政教育领域绿色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的融合路径呈现,教师引导学生剖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助力家乡发展的深层理念内涵,于地理知识习得之途,增强对家乡的热爱与使命感。
1.3 乡土地理资源的思政教育功能开发
乡土地理资源内含思想政治教育深层价值,丹江口文化资产群集,如武当山下的古村落,古建筑巧妙吸纳了荆楚建筑特色与武当道教文化精微,民俗特色深植地域记忆与民族魂魄,地理教学实施阶段,引导学子探索古镇建筑风格与周边自然及社会文化的内在联系,古村落选址与水源分布、地形走势的匹配性,引导学生领略前辈的智慧与创思,提升文化自信心,古镇旅游业推进之际,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也同步加强,强化学生文化维护意识与社会担当。
2. 基于乡土案例的地理课程思政实践 —— 以丹江口柑橘为例融合人地协调观与生态文明教育
2.1 乡土案例选取与思政元素提炼实践
以丹江口柑橘产业为考察实例,需兼顾其自然地理背景、产业生态规则及地域文化特色,丹江口处秦巴山地与江汉平原过渡区,日夜温差显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性明显,南水北调核心水源区内的该地,水资源品质高,赋予柑橘生长得天独厚的条件。产业发展上,果农实施“有机肥料替代化肥”与“坡地梯田与生草种植”措施,防治面源污染,延续荆楚古老农耕智慧;政府实施生态种植禁令以维护水资源安全,同步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协同进步,从中提炼出三大思政元素: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理念,与荆楚文化“道法自然”理念相呼应;担纲生态建设之重任,坚守丹江口移民的奉献信念;承载着乡土复兴与爱国主义的情感纽带,武当文化背景下的柑橘产业,呈现“武当蜜橘”品牌变革中的地域文化归属面貌,
2.2 基于乡土案例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以丹江口柑橘为媒介的跨学科教学方案设计,构建“自然根本—产业执行—生态贡献—文化继往开来”四维体系,从自然地理学的视域探讨,综合气候资料(年均温 15.6 摄氏度、年降水量 800 至 1000 毫米)及地形遥感图像,指导学生剖析柑橘栽种的水热协调及坡向等自然因素,结合GIS 空间分析与气象学原理;从产业发展角度,实施“柑橘产业链图谱编制”计划,经济学与生态学相整合,评估传统耕作与生态农业的经济效益差异分析,纳入丹江口柑橘种植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分;
从生态教育视角,开展 “水资源保护与产业发展” 的辩证探讨,结合化学(化肥对水质影响)与生物学(生态缓冲带功能)的学术要点,开展“水质监测数据与柑橘种植密度”的相关性实证调研;从文化传承视角,设立“橘果与地域文化融合”探究课程,分析“武当蜜橘”名称的起源及其与武当文化的契合点,柑橘节庆中的民俗活动等,将人地和谐观念与文化延续意识转化为可度量的地理实践,旨在将区域持续发展理念、生态文明思想与地域文化延续性紧密结合[2]。
2.3 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乡土案例的融入
教学发展依托“数据引导、矛盾解析、价值塑造、文化渗透”模式进行,首段呈现丹江口柑橘种植区航拍影像、水源地水质监控数据以及武当山与柑橘园风光图,唤起学生对丹江口上乘柑橘产区与文化内涵的地理探究好奇心,结合气候带分布图与土壤 pH 等值线图,指导学生识别自然条件适宜度。以“生态种植技术与文化传承研讨会”为核心,学生分组在研究分析中,依据有机肥料施用量、水质达标数据、梯田坡度及水土流失报告,结合地方农谚与种植知识进行深入探讨,探讨“限产保水”与“提质增效”的潜在价值,教师引入果农访谈与移民扶持故事,强化情感联结。构建“柑橘产业—水源保护—国家战略—文化根脉”思维导图,进行系统总结,将知识塑造为“守一方清水,传一方文化”的使命观,实现地理学基础、思政教育价值与文化传承的共鸣互动,
2.4 乡土案例地理课程思政的实践活动开展
形成“基地研学、数据采集、方案设计、文化体验”的综合性闭环实践体系,引领学子赴丹江口习家店柑橘产业园实地调研,审视立体种植布局,体会生态智慧与农耕传统的汇合,对水样中的氮磷成分实施便携式水质检测,衡量各种植区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平。实施“果农、环保专家与文化传承人”三方访谈,搜集禁用除草剂成本上升、光伏灌溉节能效果与种植技艺传承案例,依托调研数据,设计柑橘产业生态与文化融合的优化路径,采纳“林间养殖粪便还田循环模式”、“电商促进农业运输碳排放减少策略”及“柑橘产业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提议,制定旅游特色路径,将本策划案提交地方农业及文化旅游部门审阅,全程以研学日志形式记录观察、感悟与文化体验所得,深化本土担当精神3]。
结束语
以丹江口柑橘乡土案例为依据的地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学科育人有效范式得以提供,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潜力,成功将人地协调理念与生态文明教育具体融入,未来需深化案例挑选、教学方案制定及评估机制优化,提升实践活动体验的强度,持续利用乡土地理资源为课程思政注入活力,助力学子在感受家乡变迁中培育爱国情操,强化持续发展观念。
参考文献
[1] 邓娟娟.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土案例融入高中地理教学[J].新校园 ,2024,(02):23-26.
[2] 齐萌. 课程文化视域下高中地理乡土案例开发与应用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 , 2021.
[3] 陈芳 . 新课程背景下乡土案例融入地理课堂的应用 [J]. 青少年日记 ( 教育教学研究 ),2014,(10):124-125.
作者简介:
1、余瑞雪(1996-01),女,汉族,湖北十堰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