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之处,见人生百态
张美
内蒙古民族大学 内蒙古 通辽 028000
一、引言
马伯庸“见微”系列小说。聚焦当下社会的热点话题,通过对古代社会“社畜”的生动刻画,来展现现代社会“打工人”的生存现状。马伯庸早年的打工背景让他对职场的生存规则了如指掌。在生动展现职场勾心斗角、推诿扯皮的同时,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惺惺相惜、真实与美好。《长安的荔枝》中,李善德就是长安城的一个九品下等的芝麻官,为了在长安买一套房子,每天苦哈哈的挣钱,抠搜搜花钱,为了贵妃生辰被算计接下了从岭南到长安运送荔枝这项“不可能”完场的任务。中国传统文化、唐朝的社会风俗也都在《长安的荔枝》中有所体现。小说中诙谐幽默的语言,对现实生活的调侃,让读者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感受轻松愉悦。最重要的是,马伯庸通过小说想传达是故事背后的有关民生、生命人文价值,让人们理解生活和人生的真谛。
二、《长安的荔枝》的创作历程
马伯庸是如何寻找历史素材的呢?马伯庸的做法是:“建立一个索引库,把各种领域的知识体系做一个粗浅的索引归类。这样一来,我虽然无法通晓所有的事情,但至少我能知道去哪里能找到我想要了解的资料,一旦涉及到某一类题材的写作,我就能尽快补充相应常识。”[1]“长安回望绣成对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描写了骑手往长安城送荔枝的情景,在书中这却成为了李善德视角。
《长安的荔枝》缘起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长安城的九品芝麻小官李善徳,被同僚设计成为“荔枝使”,要在11 天之内把新鲜的荔枝从岭南运到长安。面对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李善徳在朋友劝解下,决定出发去岭南,看看能不能抓住渺茫的机遇。在大量的历史材料中,马伯庸重点关注历史事件本身,致力于挖掘历史事件背后不曾被关注的细微之处,由点及线,扩展到面,构建全篇。大多数人只关注到这首诗讽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主旨。而马伯庸抓住这句诗背后的“特别”之处——荔枝是如何“来”的呢?由这一点思考线索,马伯庸开始搜寻自己的“索引库”中所需要的文献资料进行推理,寻找故事能够进行下去的可能性。为“一骑红尘”的落地实施寻找一个主办人、规划合理的路线、计算所需人力钱财……将运送荔枝过程中发生的一切可能推演出来,把运送荔枝的可能性转化为可行性,呈现一个完整合理的故事。于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变成了“一骑红尘妃子笑,有人知是荔枝来”。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成为马伯庸写历史动力。对历史典籍的广泛阅读,为马伯庸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写作素材。在历史缝隙中寻找线索,结合文献资料进行有据地推理,使想象成为可能。
三、《长安的荔枝》中的人物形象
《长安的荔枝》主人公李善德开始胆小懦弱,活得比较谨慎细微。但是当他得知运送荔枝这一路劳民伤财,上位者只需一个命令,官员之间相互推脱,上传下达,最终担负这一路费用的只有百姓。运送荔枝沿户的百姓要征收徭役、要给队伍补给、要充当劳力,有些村民被逼的四处流浪。仅仅为了几颗荔枝,就要毁了一大片果园。虽然李善德最终把荔枝成功运到了长安,但是他却因此失去了这一路相助他的朋友苏谅和阿僮。自然,这其中有李善德不得已的理由,当他把荔枝运送成功时,他终于鼓起勇气问右相一个自己早已明了答案的问题:“右相适才说,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下官以为大谬!天下钱浪皆有定数,不支于国库,不取于内帑,那么从何而来?只能从黄草驿、岭南荔园榨取,从沿途附户身上征派。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谈何不劳一文?”[2]“为相者,该当协理阴阳,权衡万事。荔枝与国家,不知相公心中到底是如何权禽,圣人心中,又觉得孰轻孰重?”[3] 李善德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发出自己的疑问,为了那些穷苦的百姓。为君者,应当以国家为重,而国家的兴旺昌盛却依赖于百姓。李善德得罪了右相、却因贵妃赏赐的青梅免去死罪,最终被发配流放岭南。在岭南,李善德亲手把那些被砍掉的荔枝种回来。这一遭下来,原本笨拙、胆小、窝囊的李善德,为了一个道理,敢于和右相对峙,愁的头发全白。成为了一个真正把百姓放在心上的人,变成了一个心中有仁义、有大爱的人。可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在李善德被流放岭南的第二年,安史之乱爆发,玄宗带着贵妃出逃,长安沦陷。李善德知道消息的那一刻,首先问的就是长安阖城百姓如何?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善德成长变化。
四、《长安的荔枝》的意义价值
《长安的荔枝》这部小说,讽刺与感人并存,历史与人生常在。故事主线随人围绕运送荔枝而展开,但是却让人感受到了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马伯庸说过古人和今人的情感的是共通的,现代人所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放在在古人身上一样适用。李善德接到运送荔枝的任务时,他的妻子始终相信他,在全家被流放时,会坚定的跟随他,她始终的唯一选择都是他的丈夫而非长安。李善德在一无所有时遇到了阿僮、苏谅的倾囊相助,收获了友情。与李善德在职场中所遇到的“职场规则”截然不同,两相对比讽刺了职场上见风使舵,积弊难改的陋习。当权者的一句轻飘飘的话,确是古往今来被牺牲的百姓的哀嚎。上位者从来不在乎荔枝背后李善德的心酸和眼泪、是无数支离破碎的家庭、是荔枝园的大片砍伐……《长安的荔枝》讽刺了官场的腐败,荔枝必须植根于土才能活下去意味着长安的长盛不衰真正靠得的是黎民百姓。运送荔枝是小事,可是关乎百姓家国的大事。马伯庸让历史见于文字,让读者知道荔枝从何而来?荔枝如何而来?将诗句具象化。小说最触动人心的点在于,它启示我们当你挣扎在规矩规则和良心本性之间,不必考虑那个未可知的结果,要坚定自己的初心,活在当下,守住当下,才能一生长安!
五、参考文献
[1] 何晶:《马伯庸:一个业余作家的福利》,《文学报》2012年第5 期。
[2]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 年,第 193 页。
[3] 马伯庸:《长安的荔枝》,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22 年,第 66 页。
作者简介:张美(1999—),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023 级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当代文学作家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