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逻辑探究

作者

阙富月

湖南城市学院 湖南益阳 413000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迅猛发展,新质生产力正深刻重塑社会生产方式与劳动形态,这一变革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劳动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如何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构建适配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路径,成为当前教育实践的重要课题。本文基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结合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形态、技能需求的影响,探究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在实践逻辑。

一、价值引领与素养导向——确立“为何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把握育人导向和体现时代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着眼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1] 坚持立德树人,必须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育的始终,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伟业的时代新人这个基本点。课程不再以完成具体劳动产品为唯一目标,而是重视新兴技术在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主动回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现实。明确新型劳动形态,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促进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与合作意识,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和责任担当意识。

为落实价值引领与素养导向的教育的基本,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须精细筛选适切的劳动主题,将科学家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精神等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以引导学生在思想层面崇尚创新、在行为层面尊重劳动。并且,课程设计应明确指向问题解决、批判性思维、创造力、沟通协作等核心素养的系统性培养。

二、科技融合与智能赋能——革新“用什么教”

在新质生产力的视角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秉持“科技融合与智能赋能”的,本质上是将尖端技术深度整合进教学过程,通过革新教学手段与方法,重塑劳动教育的结构与效能。传统教学法在培育新时代劳动者方面展现出一定的局限性,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亟需整合现代科技元素,将数字化与智能化工具及平台深入整合至劳动教育的各个层面。将新型工具融入小学劳动课程是基本要求,然而课程的核心在于利用科技手段重塑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形式与生态,促进学生在“数字劳动”与“智能创造”的实践中提升科技素养。

在小学劳动教育课程中,工具智能化不仅是技术升级的标志,更是重构劳动教育形态、提升育人效能的核心驱动力。现代化教学通过引入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先进科技手段,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精确分析,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反馈,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效率。学生在参与智能设备的操作与维护过程中,加深对智能技术的理解,推动自身的劳动技能向“科技化”与“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以更满足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未来劳动者的培养要求。

三、跨界协同与项目驱动——重构“怎么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人工智能引领科研范式变革,加速各领域科技创新突破。”[2]该论述深刻揭示了新质生产力发展以技术革命打破传统学科壁垒,推动多领域协同创新。在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实施强调“跨界协同与项目驱动”,旨在通过重构“如何教学”的组织模式,突破传统劳动教育的局限,打破学科、校园及社会之间的壁垒,整合多学科知识,联动校内外资源,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进行探究性和合作式劳动,以适应创新驱动和技术融合的时代需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传统劳动教育那种单一技能训练、学科割裂的教学模式,已无法匹配人工智能时代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新质生产力则要求劳动者具备跨领域协作能力、系统性思维和技术应用素养,劳动教育必须通过“跨界协同”和“项目驱动”重构教学组织,使教育模式适应技术变革所带来的生产力发展要求,以项目驱动激活实践创新。这一重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优化,更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人的全面发展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应对新质生产力挑战的必然选择。

四、尊重成长与持续发展——把握“为谁教”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必须遵循教育规律。教育者需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身心发展需求,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实施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劳动教育,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3] 小学劳动教育课程需服务于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劳动者”,而非仅传授单一技能,需以儿童认知规律为锚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模仿到创造的螺旋上升式劳动课程内容体系,建立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技能评价与素养评价于一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和日常生活,建立稳定的劳动实践基地和师资培训机制,确保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践应注重价值引领、技术融合、跨界协同、尊重成长的基本逻辑,既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也要在过程中启发学生对劳动本身的思考及与社会的关联,探索更多创新路径,为学生成长为一名新时代高素质劳动者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J]. 求是 ,2025-05-31(11).

[2]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坚持自立自强突出应用导向推动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 [N]. 光明日报,2025-04-27(1).

[3] 中共中央国务院 .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EB/OL].(2020-03-20)[2020-03-27].https://www.qstheory.cn/yaowen/2020-03/27/c_1125774431.htm.

[4] 李蕊君 , 杜学元 . 论乡村小学劳动教育的价值、困境与纾困路径——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J]. 教育探索 ,2025,(07):23-28.

2024 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24C0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