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资源的开发与家国情怀构建
张彩萍
榆中县恩玲中学(甘肃省兰州市)730100
在全球化与地方文化交织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亟须突破教材局限,挖掘地方史资源的独特价值。甘肃作为丝路枢纽与多民族交融地带,其历史既是中华文明演进的缩影,亦承载着生态治理、革命传统等时代命题。聚焦地方史资源的开发路径,探讨如何通过文献整理、实物教学与数字化转化,将区域历史记忆融入课堂,引导学生从乡土认同升华为家国情怀,为培养具有文化自信与社会责任的历史思维提供实践范式。
一、地方史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
1.1 地方史资源对国家课程标准的补充功能
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以宏观脉络为主线,而地方史资源通过区域性、细节化的内容,能够填补教材中“大历史”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空白。例如,甘肃简牍、敦煌文书等文献资源,既能印证教材中的秦汉边疆治理、丝绸之路贸易等内容,又能通过本土化案例深化学生对中央集权、民族交融等抽象概念的理解。这种“以小见大”的补充模式,使国家课程标准在地方实践中更具生动性,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历史与个体经验的联结。
1.2 甘肃地方史在中华文明演进中的独特地位
甘肃地处华夏文明与西域文明的交汇地带,其历史承载了多元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缩影。从敦煌石窟的宗教艺术到河西走廊的军政经营,从丝绸之路的商贸网络到西北抗战的红色记忆,甘肃史实是中华文明连续性与统一性的重要见证。
二、甘肃地方史资源的开发挖掘
2.1 简牍、方志与档案的整理运用
甘肃地区留存下来的简牍(居延汉简)、方志(《陇右金石录》)、档案(清代陕甘总督衙门文书)等文献资料均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搜集整理散落在博物馆、档案馆等地方的资料并从中选取与教材相关联的部分,如汉代边塞的管理、明清西北边疆政策,作为课例使用。利用简牍上面的相关信息呈现有关戍边生活的相关内容,如《陇右金石录》书中保留了大量关于边塞的记述,可以从这部分简牍入手展开教学,以此加深学生对边防体系的认识,结合地图从地理位置上分析其对古丝绸之路乃至两汉时期的历史影响,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有效锻炼和提高“时空观念”以及“史料实证”素养。
2.2 遗址、文物与红色教育基地的利用
甘肃有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会宁红军会师旧址等大量的实物资料,可带学生到现场参观遗址,观察具体的文物,如壁画上的人物服饰,壁画上的兵器及其时代特征,并结合相关的历史背景来理解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比如从莫高窟壁画来看,感受丝绸之路上的宗教传播及艺术交流的盛况。也可带学生到会宁会师纪念馆,对照长征路线图介绍会宁会师的具体地点和经过,感受长征战略意义的重大。
2.3 口述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转化
甘肃民间仍有较为完整的口述历史留存,河西走廊移民故事、西北抗战老兵回忆、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兰州太平鼓、临夏花儿,在对其开发过程中可采用采访、记录、影像等方法记录口述史的内容,提取关键词句,整合到课堂上的教学环节之中,设计成课堂讨论、研学任务的主题之一。
2.4 虚拟仿真与线上课程建设
针对甘肃幅员辽阔,很多遗址参观难度较大的情况,可以开发数字化资源。比如用三维建模将锁阳城、悬泉置等名胜古迹复原,做虚拟仿真课件让学生网上参观。或者和博物馆合作开发“数字敦煌”网课,用高清图像及动画把壁画创造的过程还原出来。再建立“数字敦煌”,把一些文献资料、文物图片、口述史视频等等一些多媒体资料汇聚起来,在设置一些互动任务,如“数字敦煌”等项目,可以让学生突破时空限制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地方史与家国情怀的融合路径
3.1 丝路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枢纽,其历史承载了东西方文明交流与民族交融的缩影。教学中可通过敦煌壁画、西域商旅简牍等素材,展现丝路贸易中的文化互鉴与技术传播,如佛教东传、造纸术西传等案例。结合“张骞通西域”“玄奘取经”等故事,引导学生理解丝路精神的核心—开放包容与合作共赢。通过对比汉唐丝路繁荣与近代西北边疆危机,强化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认识到边疆稳定与国家统一的内在关联,培育维护民族团结的责任感。
3.2 红色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
甘肃是红军长征的重要节点,会宁会师标志着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的转折点。教学中可利用会师旧址、红军长征档案等资源,设计“重走长征路”主题课程,分析会宁会师的战略意义与团结精神。通过讲述西北军民支援抗战的故事,如“兰州空战”,引导学生感悟革命先辈的牺牲精神。结合当代国防教育,对比历史与现实,让学生理解“红色基因”的传承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是应对挑战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爱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3.3 生态治理史与可持续发展观
甘肃八步沙林场的治沙历程是生态治理的典范。教学中可引入老一辈治沙人,如“六老汉”的口述史、治沙技术演变等资料,分析荒漠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如汉唐时期河西走廊的兴衰与生态变迁的关系。通过对比古代屯田垦荒与现代科学治沙,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结合全球气候问题,鼓励学生探讨生态保护的当代意义,将历史经验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自觉,培养敬畏自然、守护家园的价值观。
结束语
甘肃地方史资源的开发与教学实践表明,本土化历史素材能有效激活国家课程标准,通过丝路精神、红色文化等主题的深度挖掘,学生不仅深化了对“多元一体”中华文明的理解,更在情境体验中将区域记忆转化为家国情怀。未来需进一步整合口述史、数字化资源,构建跨学科教学体系,使地方史成为连接个体经验与国家叙事的纽带,助力历史教育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培养具有文化根脉与全球视野的新时代公民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 朱夕梅 初中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与地方史“ 合” 与“ 融”的探究——以张謇对南通的贡献为导向 [J]. 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2025(1):24- 25.
[2] 钟慧 . 基于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研究——以杭州地方史为例[D]. 哈尔滨师范大学,2023.
[3] 牛恒 . 利用地方史资源培养高中生家国情怀素养的课外教学策略 [J]. 课堂内外 ( 高中教研 ), 2023(2):13- 15.
[4] 吴海边 . 基于家国情怀素养培育的地方史资源运用探析 [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 2023(23):38- 41.
[5] 学科教学历史 . 家国情怀培养视角下初中历史地方史研学课程设计的研究——以北海市为例[D].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