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创新、扩散:社交媒体中城市旅游形象的传播路径
李琼琼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重庆市 400000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伴随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迈入数据信息经济社会发展 4.0 阶段。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报告》显示,2024 年数字业态与文旅有机结合,不断激发数字文旅消费潜能,赋能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各地方政府充分利用短视频、直播、网络游戏的传播效应,全方位展示文化、美食、景点等特色,带动文旅产业和经济发展[1]。同时,社交媒体的发展也为城市形象建构与传播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在城市形象传播内容与传播形式上得到更新且成功营造出“网红城市”的概念。近年来社交媒体为各地文旅宣传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不止为地方旅游市场带来红利,更是在网络上掀起一场以社交媒体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营销狂欢。
一、群体认知:社交媒体中群众对城市的认知
媒体赋权是指个人或群体借助媒体技术与平台,使个体或群体能够发声、参与并影响信息传播的过程。在城市形象的传播过程中,媒体赋能使社会大众有机会参与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之中,从而使城市形象建设呈现出多样化、民主化的特征。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微博、小红书、抖音等新平台层出不穷,传播的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多样,抖音、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媒体也为城市旅游形象传播提供多元化平台,而不同媒体平台的特征也影响着人们对城市旅游形象传播的认知[2]。
当前社交媒体和自媒体传播存在明显的“轻悦化”倾向,要想吸引用户关注,增强受众黏性,内容要贴合当前用户喜好[3]。哈尔滨作为东北地区黑龙江省会城市,其本身就有“东北大哥”“雪乡”“东方小巴黎”的标签,但这些标签是基于本土人们对自身城市的骄傲感和归属感,在他者视域下,哈尔滨仍然是遥远的北方雪国。哈尔滨为助力地方旅游宣传,推出新颖的影响策略,称南方人为“南方小土豆”、“南方小砂橘等,成为广大网友的娱乐谈资。网友也开玩笑式回复哈尔滨这一做法,“尔滨,你让我感到陌生”、“哈尔滨背刺东北”等,城市以拟人化设定与网友互动,打破了以往城市自我标签式宣传,融入地方特色,增强其他地区的参与感,在网络范围内形成热梗传播。
城市形象的塑造根本上是“自塑”与“他塑”的交融,其中“他塑”便少不了受众对城市形象的影响与建构。近些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民的文化自信得到显著提升,一座城市的文化若得以生动地表达,就足以在某种程度上唤起公众身为中华儿女的共同记忆,并产生共情效应,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建构着该城市的形象。
二、情境创新:媒介化呈现城市新形象
城市 IP 是 IP 概念和城市运营理念、城市运营相结合的产物[4]。一个拥有自己独特形象的城市,就会更容易扩大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城市的影响力。通过打造城市IP,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重塑城市形象,或是在现象级传播之后,维持城市形象的传播效应,而一个城市的 IP归根到底来源于该城市的文化,其决定着城市的内涵与品位,是城市的灵魂。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拥有具体形象、具备显著识别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往往容易形成自身旅游IP。
哈尔滨的地理、历史、民俗、饮食的独特性,产生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工业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饮食文化资源、地理文化资源等,让哈尔滨城市文化具有独特性、稳定性和地域性。哈尔滨在此次的宣传中对外地游客尽心而为,一改东北糙汉子的性格,对南方游客温柔有加,冰雪大世界送糖水、松花江上升起热气球、圣 . 索菲亚大教堂升起人造月亮、烤红薯配上小勺子,变成“独宠小土豆”的讨好型人设,将景点与服务相结合,形成新的开放包容的城市,在社交媒体广泛传播,为哈尔滨城市旅游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通过整合各种文化资源为城市形象建设提供力量,提高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建成以城市文化资源为核心,其他文化百花齐放的资源矩阵体系,以包容并蓄的姿态迎接四方来客,才能打造出具有传播力、影响力、生命力的哈尔滨城市IP。
三、渠道扩散:各地文旅形成百花齐放新格局
2020 年 9 月 26 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这一纲领性文件为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指明了方向[5]。当前,媒体融合进入新阶段,媒体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时代所向 [6]。因此在城市形象传播过程中利用短视频等新媒体技术,与传统主流媒体相结合,依托自身所存在的地域和文化资源优势,是当前媒体提升城市形象传播覆盖面和影响力的实践路径。哈尔滨、洛阳等城市的爆火均有媒体议题的加热和助推。媒体主体力量为主流媒体,2024年1月《河南日报》官媒在微博多次发布洛阳旅游相关话题,为洛阳旅游流量增添砝码。地方媒体更是围绕地方旅游频繁发布本地旅游相关内容,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旅游”这一相关议题的讨论。
当在新媒体环境中,用户作为整个传播链条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受众,也是传播主体,用户参与度与传播效果呈正相关,从线上引流到线下体验,到用户线下体验反馈线上,传播链条的闭环离不开用户的积极参与 [7]。文旅官方打破自我宣传的姿态,由“传播者本位”转向“用户本位”转变,利用网络媒体连接和参与为特征,注重互动和情感交流,本质上是一种参与文化。这种参与文化以积极主动创作媒介文本、传播媒介内容、加强网络交往为主要方式,为网友营造了一种灵活、自然的沟通氛围,从而强化受众的身份认同,产生出为新媒体用户喜闻乐见的互动参与式产品。
在未来,社交媒体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和创新,构建更加切实可行的城市旅游传播路径,从打造城市 IP、官方亲民语态互动式传播、多元社交媒体联动形成矩阵式宣传等路径,让更多的城市借助社交媒体的力量,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为城市旅游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第 55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 [J]. 传媒论坛 ,2025,8(02):121.
[2] 王少群 , 周大勇 . 城市即 IP: 数字文旅地方意象的再媒介化[J]. 传媒 ,2024,(23):88-90.
[3] 刘杨祎伊 . 网络时代城市形象传播路径浅析 [J]. 媒体融合新观察 ,2022,(06):50-52.
[4] 范靓 , 苏梦倩 . 媒体深度融合背景下青岛历史文化品牌的传播策略 [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2022,38(06):111-117.
[5] 吴振韩 , 刘素英 . 新媒介、新场景与新行为——媒介情境下的城市品牌形象传播 [J]. 创意与设计 ,2022,(04):37-44.
[6] 付姝姣 . 深度融合视域下传统报业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探析[J]. 出版广角 ,2022,(07):75-78.
[7] 刘茜 , 邢江 . 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传播的策略研究——以河南卫视节目“出圈”为例 [J]. 今传媒 ,2022,30(03):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