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山水育人,思政铸魂:武当山与汉江“双载体”融入地理教学的路径探索

作者

李悦

丹江口市第二中学 湖北省丹江口市 442700

引言

在新课标背景下,地理教学中越来越重视核心素养和思政价值融合实践。区域特色资源是沟通知、情、识、值之间的一座有效的桥梁,其育人潜力巨大。武当山地貌构造及汉江水文系统既具有丰富自然地理教学价值又承载深厚生态文化及时代责任。该研究从“双载体”入手,探索其教学内容和方式的系统整合路径,从而达到科学知识传授和育人功能协同。

1. 武当山与汉江“双载体”概述

武当山和汉江是湖北省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理标志性建筑,具有自然景观和人文价值双重属性,形成了中学地理教学自然“双载体”资源体系。武当山地貌构造,断裂带分布以及山地生态系统等特征为地形演变,地质构造与灾害防治等教学提供了逼真的实例,同时汉江是长江第一大支流,拥有辽阔的流域、水文关系错综复杂,反映着水循环的完整过程和人水关系的变化。这两者不仅包含了丰富的自然地理知识,还包含了“敬畏自然,守水护水”的生态文明观念和课程思政价值。“双新”语境下,两者系统化地融合于地理教学中,有利于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引导和核心素养的协同育人教学目的,建构山水为体,思政为魂本土化育人模式。

2. 武当山与汉江“双载体”融入地理教学的路径

2.1 聚焦自然特征,构建地理知识系统教学链条

“双载体”教学体系下建构地理知识系统,首要任务就是依托武当山、汉江等典型自然特征串联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部分和结构化知识链条。教师要从武当山山地地貌,断裂构造及地质演变入手,融合峰林,峡谷,岩层及褶皱实景案例指导学生了解造山运动的过程,构造地貌类型及成因。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实地照片、地质剖面图和三维地貌模型等工具,逐步深化“由地形识别向成因分析转变”的知识体系,从而协助学生构建地貌、构造和灾害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借助于汉江水文特征,水系结构及其与地下水,湖泊之间的关联,在“陆地水体”一章系统地展示了径流类型,水循环环节以及水体之间的互馈机制。通过流域图,降水图和水文数据判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空间分布—动态过程和人地作用”三个层面上获得地理认知跃升[1]。

2.2 融通人地观念,强化课程思政主题表达

地理课程具有育人功能,它通过自然与人文的契合点,引领学生建立正确的人地观。当把武当山、汉江的自然要素、生态内涵融入到教学过程后,就可以将丹江口的地域文化、荆楚的文化基因进行深度融合。分析武当山地质脆弱性时,可引入明代武当山古建筑群中“依山傍水,与天同构”的营造智慧,那些嵌于悬崖的宫殿群落既体现了古人对地质规律的敬畏,并隐含着“道法自然也”的生态哲学对当代护坡工程构成了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呼应。探讨汉江水资源伦理时,可讲述丹江口库区移民“舍小家以为国”的故事:上世纪中线工程建设时,数十万居民惜别祖辈生活的丹江两岸,带着“守着一库水”的嘱托迁徙他乡,这种牺牲精神与楚文化中“以身许国”的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以“守井人精神”为主题的课堂上可以穿插丹江口“护水三字经”这一民间传承事例,渔民的子孙们放下渔网当上水质监测员,利用方言歌谣演唱节水护水口诀使学生在文化浸润下领悟“负责担当”的深刻内涵,把人地协调理念植根于地域文化的认同。

2.3 创设真实情境,推动多样化教学方式实施

“双载体”教学路径要想有效落地就需要依靠真实情境创设与多样化教学方式有机结合来促进学生地理学习参与度与认知深度。教师要根据武当山、汉江等地实景资料及现实问题来建构学习情境,如教学地质灾害,可以指导学生对一个典型山体滑坡的成因进行剖析、治理工程和生态影响以及模拟拟定防灾减灾方案以培养他们的空间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水循环和水资源管理单元时,教师可借助汉江实时水文数据,流域图像和降水演示系统等组织学生参加“虚拟水文站”的模拟调度演练,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感受“数据驱动型等”地理学习。与此同时,凭借 AR/VR 技术可以搭建武当山剖面结构与汉江流域动态变化的虚拟场景,使学生对抽象的概念有一个身临其境的具象化认知。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如“地理剧场”这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模仿“南水北调调度会”和“生态旅游开发纠纷听证会”这样的角色扮演,从而突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2]。

2.4 统整双载体资源,探索项目化综合实践路径

推进“双载体”深度融合,需要以资源整合和项目化学习的方式,将丹江口地域特色和荆楚文化符号有机结合。在设计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构建一个“武当问—丹江寻源”的文化研究链条。在武当山的考察环节,我们会指导学生对比紫霄宫的“四象拱卫”风水布局和现代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从而从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吸取生态智慧;汉江流域考察则可以关注丹江口老街“水神祭祀”习俗,剖析古码头“惜水碑刻”和当代水源保护区规定之间的心灵共鸣。在进行“水质保护”专题课题时,我们组织同学们对丹江口“护鱼队”进行了访谈,记录了渔民在转型期间是怎样把楚地传统“渔樵耕读”生活智慧变成现代环保实践。工程的结果呈现可以融合地域文化元素如武当武术招式比喻地质构造的应力关系、汉江号子的旋律安排节水的宣传歌谣等,使得调研报告中既有GIS 数据分析的内容,也充满荆楚文化的气息。

结束语

武当山和汉江“双载体”教学整合之路,既拓展地理学科教学广度和深度,也为课程思政高效落地提供范式支持。在关注自然知识,深化价值表达,创新教学方式及落实项目实践等环节上,使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及社会责任意识共同进步。今后可以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形式和深化“双载体”教学实践研究等,促进区域特色资源的不断开发和高效转化。

参考文献

[1] 曲莹 , 陈宗颜 . 《地理教学论》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探索[J]. 产业与科技论坛 , 2024, 23 (17): 142-145.

[2]祝丰慧. 武当山民间传说的讲述现状及活态传承策略研究[J].社会科学动态 , 2021, (08): 114-119.

作者简介:

1、李悦(2001-),女,汉族,湖北十堰人,本科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