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研究
向志琴
泸定县兴隆镇文化旅游和经济发展服务中心 四川甘孜州 626100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而文化振兴是其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作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与群众的历史记忆。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群众文化不仅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更是推动乡村经济、社会进步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该地区的群众文化通过丰富的民俗活动和地方传统,激发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了社会的和谐发展。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挖掘和传承群众文化,促进泸定县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
一、群众文化对乡村经济发展的驱动力
群众文化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的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泸定县将传统民俗和地方文化转化为独特的经济资源,通过组织文化活动和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业和相关产业的繁荣。文化旅游成为乡村经济的重要亮点,带动了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这种文化驱动的经济模式不仅提升了乡村经济收入,还促进了地方特色产品的推广,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群众文化通过加强社区的文化建设,增强了村民的集体认同感和归属感,为乡村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泸定县,许多地方的群众文化活动将传统手工艺、地方特色食品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品。这些文化产品不仅满足了当地居民的需求,也成功走向了外部市场,带动了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通过群众文化的推动,当地村民的创业意识逐渐增强,尤其是在手工艺、地方特产等合作社中,逐步形成了自给自足与对外输出的双向经济模式。群众文化不仅仅是乡村经济发展的附加物,而是能够直接促进经济发展、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力量。
群众文化的赋能作用还表现在它能够提高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水平。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文化创意人才,还需要具备一定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工人。在泸定县的乡村,许多文化项目带动了当地劳动力的就业,尤其是在文旅产业和手工艺品制作方面,这些项目吸引了大量当地居民参与其中。乡村振兴过程中,文化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仅提升了当地的收入水平,还在提升生活质量、改善基础设施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文化与经济的结合,赋予了乡村新的发展动力。
二、群众文化在提升社会凝聚力中的作用
群众文化在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有效提升了社会凝聚力,推动了社区互动与和谐。在泸定县,传统节庆和歌舞表演等文化活动成为村民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强化了他们之间的情感联系。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村民对社区的认同感,还促进了共同参与和互助精神的形成。在许多偏远地区,群众文化活动成为缓解社会矛盾、促进和谐共处的重要手段,推动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通过群众文化的推动,泸定县的乡村居民逐渐培养了集体主义精神和共同责任感。在众多群众文化活动中,村民们不再仅仅关注自己的家庭,而是开始关注集体的利益和乡村的未来。这种集体意识的提升,不仅加强了社区内部的凝聚力,也推动了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村民们通过参与传统的文化活动,逐步学会了合作、协调和共赢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也能更好地处理邻里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这种文化氛围的浸润下,乡村的社会结构逐渐变得更加稳固和和谐。
群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也帮助泸定县增强了文化自信,提升了村民的文化素养。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文化成为了乡村社会的“软实力”,提升了居民的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许多文化项目不仅帮助村民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价值,也使得他们在与外界接触时充满自信,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到更广泛的社会活动中。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有助于提升村民的社会凝聚力,也为乡村的长远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群众文化的社会凝聚力作用还体现在它能够调节社会关系,减少社会矛盾。特别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社会结构的多样化和复杂化可能带来一定的社会冲突。而群众文化活动则提供了一个公共平台,帮助不同群体之间增进了解与沟通,缓解矛盾,促进共同发展的意识。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村民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个体与集体、家庭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进而增强整个社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路径
群众文化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不仅仅是短期的文化表现,更是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期动力源泉。对于四川省甘孜州泸定县而言,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密切相关。在此背景下,泸定县的群众文化通过与乡村的自然资源、历史遗产及社会需求相结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文化的可持续性并不仅仅体现在文化活动的传承上,更在于通过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的双重进步。通过提升文化产业的附加值,泸定县不仅成功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互动,也为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推动群众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发展,还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相应的支持与引导。地方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加强文化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资金扶持,为文化活动提供持续的资金保障。政府可以通过搭建文化平台,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形成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局面。在泸定县,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合作,促进了文化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这种多方协作的模式不仅保证了文化活动的可持续性,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支持。
要实现群众文化的可持续性路径,还需要重视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与内容,使其更符合时代潮流,吸引更广泛的受众。泸定县的群众文化不仅注重传统民俗的传承,也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推动下,融入了现代艺术、数字技术等元素,创新了文化表达的方式。这种创新的文化模式不仅丰富了乡村文化的内涵,也使得乡村文化成为吸引游客和外部投资的重要资源。通过创新与传承的结合,泸定县的群众文化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结语
群众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已在泸定县实现了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赋能。通过文化活动的推动,不仅促进了乡村经济的增长,也增强了社区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未来,继续深化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将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推动泸定县及类似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群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将是乡村振兴道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程恩思,邬立岩.乡村振兴视域下耕读文化重塑的价值、困境与路径[J].农业经济,2025,(08):118-11
9.
[2]侯博.群众艺术培训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发展的策略研究[J].参花,2025,(21):132-134.
[3]马思远,李慕怡.乡村振兴背景下川东传统村落群众体育文化建设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5,(14):7-9.
作者简介
向志琴 女 汉族 1995.03. 助理馆员(十一级) 本科 研究方向:群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