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技术的初中物理教学模式探究与实践
陈慧
江苏省盐城亭湖新区初级中学224002
前言:
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为物理课堂注入了变革性力量。通过3D 动画模拟光路变化,学生可直观观察入射角与折射角的动态关系;利用虚拟实验室搭建电路,错误操作会触发即时反馈,帮助学生自主修正认知偏差。这样的教学模式革新提升了学习效能,更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协作能力。
一、虚拟仿真实验,突破物理现象的时空限制
传统物理实验由于设备少、不安全或者现象小,学生观察不到[1]。讲到“电流的磁效应”时,传统课堂只能用铁屑展示通电导线周围磁场分布,学生很难感受到磁场方向的动态变化。引入虚拟仿真技术之后,教师可以用交互式软件(如PhET 仿真平台)建立三维磁场模型,学生拖动导线方向或电流强度滑块时,磁场线就会实时改变颜色和疏密,并且显示指南针偏转角度。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要提前设计好分层任务,基础层要求学生观察磁场线和电流方向的关系,进阶层要总结“右手定则”的使用条件,拓展层要试着解释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比如在“电磁感应”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操作虚拟线圈切割磁感线,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方向,再关闭仿真,要求他们手绘磁场变化图并标注感应电流方向,最后回到仿真中检验假设。这种“操作—归纳—验证”的循环,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建构。教师要注意,虚拟实验不能完全取代实物操作,而是要作为预习或补充工具,比如在做完“凸透镜成像”的虚拟实验之后,学生需要借助真实透镜来验证物距与像距的关系,防止对技术产生过度依赖。
二、动态建模工具,化解抽象概念的认知壁垒
初中物理中,运动学、力学等模块涉及很多动态过程,学生常因缺乏空间想象力而难以理解[2]。例如“平抛运动”,传统教学中老师用粉笔轨迹演示或推导公式讲解水平、竖直方向运动的独立性,学生却难以把二维轨迹与三维空间运动联系起来。动态建模软件(Tracker 视频分析工具)可帮助教师拍摄篮球投掷的真视频,导入软件后自动产生位移-时间、速度-时间图像,分解水平、竖直方向加速度分量。
具体操作时,教师可分三步引导:第一,让学生观察视频里篮球的实际运动轨迹,问一句“为什么轨迹是曲线”;第二,用软件叠加水平匀速直线和竖直自由落体的合成轨迹,对比实际轨迹看对不对;第三,改初始投掷角度或者速度参数,预测新轨迹再拍下来。比如在“斜面上的物体受力分析”里,老师可以用建模软件弄出不同倾角的斜面,拖动木块的时候就实时显示出重力、支持力、摩擦力的矢量图和合力大小,学生自己调节斜面角度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就能更直观地明白“最大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有什么关系”,老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模型和现实的区别,比如不考虑空气阻力的时候,实际的平抛轨迹比模型的会短一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构建物理知识的应用场景
单一学科教学容易导致学生陷入“为学物理而学物理”的境地,跨学科项目可以利用真实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比如“设计校园太阳能路灯”,涉及物理(光电效应、串联电路)、数学(功率计算、成本优化)、美术(外观设计)等知识,教师可提供太阳能板参数表、LED 灯规格等资料,要求学生分组完成“选址-电路设计-成本预算-模型制作”全过程。
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校园夜晚照明现状,提出“怎样用太阳能做到低碳又可持续的路灯照明”。学生要实地调研,把各个地方的照明需求记下来,操场要亮一点,走廊要省电一点,还要记录光照时间,看季节怎么变,也要考虑空间限制,树挡着光,不能太高。
进入设计阶段,学生要分组完成“太阳能板选型—电路连接—结构支撑—成本控制”的流程,物理知识一直在场,学生要比较单晶硅和多晶硅太阳能板的转换效率(物理里的材料特性),还要考虑成本和性能;电路设计的时候,要用到串联电路的知识(物理中的欧姆定律),保证LED 灯在晚上正常工作,还要设计一个光控开关(结合传感器原理),做到自动开合。
制作阶段是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环节,教师准备了太阳能板、LED 灯、电线、PVC 管等基础材料,要求学生自行3D 打印或手工加工完成原型,物理实验思维贯穿始终:学生要通过不断尝试来调整太阳能板的角度,也就是物理上的“最佳倾角”,即太阳能板与当地纬度有关的“最大太阳辐射接收角度”;在电路连接时,如果LED 灯不亮,需要用“分步排查法”,也就是物理上的“故障分析”来判断是电池没电、导线接触不良还是元件坏了。学生为路灯每一个细节沟通讨论时,他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从“知识消费者”向“问题解决者”的转变,这才是教育的本质。
总结:
信息技术的赋能使初中物理教学实现了从“知识传递”到“素养培育”的跨越。虚拟仿真实验突破资源限制,动态建模技术化解抽象难题;交互平台促进个性化学习;项目式学习融合多学科知识,构建了“探究-实践-创新”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增强其对物理现象的感知力与解释力,同时培养其利用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谷浩.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5,(17):92-94.
[2]高玲宇.信息技术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探索[J].中小学电教,2025,(05):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