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提高乡村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董烨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顺河大圣小学 221700
引言:核心素养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以及语文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将文化自信、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审美素养列为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涉猎不同方面知识的前提下实现综合发展。部分乡村小学教师惯用传统的单向知识输出法构建课堂,难以适应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发展需求,还有可能影响素质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因此,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及时革新教育思想,明确培养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以动态化、趣味化、交互性等教学革新思想重置课堂计划,为教学注入新活力,提高学生知识学习自主性,在提高日常教学质效的前提下,促进乡村语文教育的持续发展。
一、关注学科人文特征,衍生实践活动
语文是一门人文类学科,要求学生在理解知识含义的基础上,能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将知识灵活应用,这也是核心素养强调学生语言能力发展重要性的根本原因[1]。因此,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乡村语文教师要一改常态,增加课堂教学中实践的比重,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思考与表达机会,使之在知行合一的状态下能进一步巩固所学,并且实现语文素养的持续性发展。实际教学期间,教师要把握一切机会,为学生组织多种类型的实践交流活动,如探讨生活问题、演绎课本故事、记录语用过程等,鼓励学生在认真观察、思考中使用语言知识,在综合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水平。
以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一课的教学为例,本课是以讲述“善于看到别人长处,正视自身短处”道理为主的童话故事,作者通过陶罐与铁罐的对话展现了不同性格特点和价值观念。教师在讲述这一课的过程中,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感知的机会,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活动,使学生两人为一组,分别演绎陶罐和铁罐,用这样的方式帮助他们深入理解陶罐的谦逊温和以及铁罐的傲慢无礼,学生在语言表达中能自然由文字联想到生活,在体会道理的前提下,实现高效学习目标,提升语言素养。
二、深度挖掘课文内涵,提问赋能教学
思维发展是小学生语文高效学习的基石,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期间,一定要有意识地安排师生、生生交互环节,确保学生始终处于思维活跃状态,由此去对知识内涵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解析,让学生在全方位认知下建立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为其后续更高难度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而在新课标核心素养的要求下,教师还要重点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使之养成辩证分析、质疑探索、多角度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其语文学习的有效性[2]。
基于此,教师要聚焦于课程的主题,采取两种方式设疑,一为在适当留白下的递进性问题设计,保持学生思维活力。例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用四个问题串联教学全过程:1.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2.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读书可以做什么?3.如果周恩来没有立下这一志向,他的人生轨迹是否会有变化?4.我们是否还需要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逐渐从阅读文章寻找答案,过渡到从个人成长联想到国家发展,理解语篇学习的现实意义,在思维能力提升的基础上强化人文素养。二是以主题解读为起点,设计项目任务,于其中渗透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使之在理解、分析、再创造的过程中展现个性,实现思维品质的逐步提升。
三、关注学科知识本质,拓展赏析教学
语文作为具有较强灵活性和开放性的学科,仅依靠死记硬背无法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在教学期间要避免采取“灌输式”知识解析的方法,而是要开阔教学空间,引入丰富的主题解析要素,以对比分析、审美鉴赏、思辨探讨、项目设计等多种活动赋能课堂,使学生在兴趣的驱动下自主学习,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灵活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内容与形式,使学生在乐学状态下感知语言文字的多重魅力,也在拓展式探索中理解语文学习的价值[3]。如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海上日出》一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常规的日出场景,让学生直观感受这一景色的壮美,在此基础上,组织一场 VR 旅行活动,将课文描述的场景,利用AI 技术合成,再利用VR 技术引领学生沉浸式参观,在此过程中,枯燥的文字描写被赋予生机与活力,学生在亲身感受中能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妙和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景物描写的层次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阅读任务,并提升审美素养。教学结束后,教师则可以布置制作海上旅行宣传手册的任务,使学生既能掌握文字鉴赏技巧,又能在创造美的过程中实现综合发展。
四、突出课程文化内涵,开展延伸教学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思想性都极强的学科,教师基于日常语文教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还能利用语篇素材自身的深刻内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帮助其建立文化自信,使之成长为有思想、有品德的新时代青少年。基于上述要求,教师可以挖掘教材文化内涵为起点,以多样化延伸教学和课后主题研学为载体,对教学模式进行优化与创新,如在《盘古开天地》《普罗米修斯》等课文的教学中,可以开展两项活动:一为对比教学,选择课外的中国传统神话与古希腊神话,使学生在对比课内外文章异同的过程中想象宇宙起源,增强对英雄的崇敬之情。二是神话故事创作大赛,要求学生以文化的现代延续为目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实践中感受神话、文化的魅力。不仅如此,在面对《赵州桥》《圆明园的毁灭》等课文时,可以组织历史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实地考察,了解古建筑的特点和历史价值,或者参观相关的历史博物馆,使学生深刻体会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厚重,增强其民族自豪感,也使之生成文化传承与弘扬意识。
结论:综上所述,乡村小学语文教师在明确核心素养提升对学生综合发展重要性的前提下,聚焦于核心素养四要素对日常教学模式进行深度革新,坚定以生为本的思想,打造兼具动态特征和趣味特性的课堂,让学生进入语言文字的“世界”,使之明确知识内涵,并掌握在多场景下运用语言知识的方法,以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带动语文教学的持续改革,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未来,教师还应该继续用创新、创造的方式制定教学计划,使课程活动更契合学生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为教育教学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佃花.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策略探究[J].作家天地,2025,(19):64-66.
[2]罗晓英.基于新课标提升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对策[J].启迪与智慧(上),2025,(06):20-22.
[3]任威.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有效性研究[J].基础教育论坛,2025,(06):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