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非遗泥塑技艺在中职劳动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

作者

达楞太

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职业中学 内蒙古鄂尔多斯 01620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 “活化石”,承载着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智慧结晶。而泥塑作为我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造型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得以渊源流流长[1]。现如今由于全球化浪潮的冲击,非遗泥塑技艺面临着传承断层、后继无人的困境。教师在中职劳动课程设计时,要采取合理的措施将非遗泥塑技艺引入到课程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实现劳动教育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一、深挖地方特色文化,构建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劳动教育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的基石[2]。而文化传承理论强调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起着关键作用。教师则需要梳理对应的文化元素,对内蒙古地区特有的非遗泥塑技艺进行深入分析,将其引入到课程体系中,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时对非遗泥塑有更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例如,教师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分析,以“那达慕盛会”为主题,引导学生在泥塑技艺探索时对摔跤、赛马、射箭等活动场景有更直观的认识和了解。教学开展之前,可以引导学生观看纪录片《指尖上的内蒙古 —— 非遗泥塑》,以增加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欲望。随后教师讲解基础激发时,可以将内蒙古地方特色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比如说讲解泥技法时,可以根据蒙古族的“苍天崇拜”的文化,引导学生在操作时将泥团揉成圆润饱满的球形,象征苍穹;而学习搓泥条技法时,以蒙古包的哈那(木架)结构为灵感,引导学生制作粗细均匀的泥条,以此来搭建泥塑框架。如此通过对地方特色文化进行探索,引入符合的课程内容,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非遗泥塑技艺,在劳动实践操作时深化对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引入项目学习活动,增强学生文化体验

从当前来看,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是相对较少。所以为了让学生对非物质的了解更加深刻,教师便应当在劳动课程中带领学生探索非遗泥塑技艺时,创新教学的方法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自主对非遗泥塑技艺进行探索和研究,培养自身劳动能力。基于此,教师就可以将项目式学习活动进行应用,明确项目开展的主题和目标,引导班级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体会到劳动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非遗泥塑技艺。

例如,以 “蒙古族那达慕大会场景”泥塑创作项目为例,教师需要先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那达慕大会的精彩视频,展示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画面与特色民族服饰,并为学生讲解蒙古族泥塑中大气磅礴的造型风格及红、黄、蓝不同色彩运用的特征,以增加学生对文化内涵的认识。紧接着教师要给学生讲解揉泥、捏塑等基础技法,引导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步骤进行操作,完成摔跤手、骏马等造型,了解服饰褶皱、马匹肌肉线条的塑造技巧。班级学生就要以小组的形式,根据所掌握的非遗泥塑技能知识制作人物、动物、蒙古包等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拼接在一起完成最终的场景。最后教师则需要从学生技艺水平、文化表达、劳动技能等维度进行评价,指出项目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总结经验,提升非遗泥塑创作能力以及劳动素养。

三、加强校企合作交流,引入传承人工作坊

新时代环境下,中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体系得到了全新的发展,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训机会,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校企合作能够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企业实践资源,为学生搭建从课堂学习到实践应用的桥梁,助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此时学校要加强和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非遗泥塑文创产品开发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劳动操作时增强文化传承的责任感,实现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中职劳动课程教学质量的双提升。

例如,学校要先和当地从事文化创意、旅游纪念品开发的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比如说和当地负责推广文化产品文创公司合作,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了“内蒙古传统民俗风情泥塑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班级学生要通过分组的形式来完成创意构思、泥塑制作。在此过程中企业会提供相应的材料以及场地支持、相关市场需求报告,增加学生对当前市场发展的认识和了解。比如说学生设计“蒙古族婚礼场景”泥塑作品时,企业则会结合学生泥塑作品完成情况,指导学生突出婚礼中服饰细节与热闹氛围,学生据此对作品进行优化,加深对非遗泥塑技艺的应用和理解。如此学生通过亲身劳动实践,便能够感受地方非遗泥塑技术的独特之处,体悟民族先辈们的劳动智慧。

结束语

总的来说,教师将非遗泥塑技艺融入到中职劳动课程中,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创新能力和文化素养,还能够缓解非遗传承的断层危机,为地域非遗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未来教师应当深入探索非遗泥塑技艺和劳动课程的结合,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古老的非遗泥塑技艺在新时代中职校园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彬.非遗工坊:从技艺传承到“造血”自立[N].中国文化报,2025-04-10(004).

[2]张敏.巧手捏泥塑指尖传非遗[N].池州日报,2023-10-17(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