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小学习作协同修改评价改革案例
龚文学 邓荣
重庆市南岸区江南水岸小学校 重庆 40132362;重庆市南岸区教师进修学院附属小学校 重庆 401336
在“双减”政策深入推进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落地实施的双重背景下,我校直面习作教学中“教师全批全改耗时低效、学生修改能力薄弱”的现实困境,探索构建“习作协同修改学习共同体”。通过整合“学生自主改、同伴互助改、教师引导改”的多元主体机制,不仅实现了习作教学的提质增效,更让学生在修改实践中深化语言运用、发展思维能力,为语文核心素养培养与教育评价改革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样本。
这种“生—生—师”联动的评价模式,既打破了传统单一评价的局限,又通过多元主体的互动反馈,让学生在修改中养成“主动反思、合作探究”的写作习惯。当学生能用不同颜色笔迹记录修改轨迹,当同伴互评的建议成为写作进步的阶梯,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正通过这一实践实现深度融合,为“双减”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改革提供了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解决方案。
一、改革背景
(一)政策要求与教育目标驱动
2021年“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核心任务,而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全批全改耗时费力、学生修改主动性不足”的高耗低效问题,成为政策落地的明显障碍。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明确提出“注重自我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原则,这为习作教学改革指明方向——既要引导学生开展常态化自我修改和即时改进,更需构建教师、学生、同伴等多元主体参与的协同评价体系。
(二)教学现状与问题凸显
我校作为公租房配套小学,在读学生中随迁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比达76%,多数来自区县农村家庭。这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普遍存在语言积累不足、写作信心薄弱的特点。通过对187名学生的习作现状调查发现:仅41.18%的学生对写作保持兴趣,38.5%因“语言不优美、内容空洞”导致字数不足,而能在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习作的学生仅占56.15%。
教学实践中,教师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传统全批全改模式下,单篇习作批改耗时平均达15分钟,人均周批改量超200篇,存在严重的“高耗低效”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修改主动性极低,仅有14.97%的学生会主动请教教师,5.88%能与教师交流修改思路。这种“教师改得累、学生进步慢”的局面,既不符合“双减”政策对提质增效的要求,也难以实现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多维协同的改革措施与实践成效
(一)分学段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贯穿育人导向
以《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基准,按低中高年段构建差异化的星级评价指标。
1-2年级聚焦“语句通顺、标点正确”等基础指标,如能用铅笔自改错别字即获“修改小明星”称号;3-4年级增加“描写具体、修辞恰当”等表达要求,设置“细节优化星”“结构清晰星”等分项评价;5-6年级侧重“选材立意、谋篇布局”的高阶标准,如能通过小组讨论删除冗余事例可获“思维严谨星”。
这套指标体系始终贯穿以文化人、增值生长、进步可观三大理念。如将“节俭的外婆”等习作主题与德育结合,体现“以文化人”;用习作“草稿+抄正”成长手册记录学生从“只会改标点”到“能调整段落顺序”的进步轨迹,实现全过程跟踪;通过星级评价的可视化反馈,让学生直观感受“每次修改都在靠近目标”。例如三年级学生小林,初学时只能改3处语病,一学期后能独立完成8处修改并提出2条同伴改进建议,正是指标引领下的典型成长案例。
(二)立体化评价形式激活参与热情
突破传统打分模式,构建“即时评价+延时展示”的复合体系。
习作过程中,采用“课堂即时互评”——如五年级《形形色色的人》习作课上,学生用便签纸给同桌写下“这个动作描写让我笑了”等即时反馈;修改阶段,开展“彩虹批改秀”活动,学生用红笔自改、蓝笔互改、绿笔记录教师建议,全班展示时比谁的“彩虹作文”修改痕迹最丰富;成果展示时,开辟“修改前后对比墙”,将原稿与修改稿并置张贴,搭配学生手写的“修改心得卡”。去年六一期间,四年级学生小梁的《拥有鱼记忆的妈妈》修改稿因前后7处关键调整,被选为“最具成长力作品”,带动班级修改主动率提升40%。
此外,结合校级征文、亲子共读等活动,邀请家长参与“家庭修改日”,如让父母用紫色笔在孩子作文旁写下“妈妈读这段时想起你学骑车的样子”等生活化评价,形成家校评价合力。
(三)评价主体用数字工具构建云端协同体系,实现修改轨迹的智能追溯可视化
在保留“三色笔修改法”的基础上,引入“云端习作协同修改平台”,构建“纸质色笔批注+线上数字留痕”的双轨评价体系。目前采用多端协同修改模块实现评价。学生通过平板或电脑端使用电子批注工具,以红色标注错别标点(对应纸质红笔)、蓝色添加同伴建议(对应纸质蓝笔)、紫色记录家长评价(新增数字色彩),教师端则用金色批注高阶修改建议。所有修改实时同步至云端,形成可追溯的“数字修改日志”。如五年级学生小张在《社区志愿者》习作中,同伴通过平台留言“这里可以加入老人微笑的细节”,教师则用金色批注推荐“参考第四单元课文中的神态描写技法”,修改建议的采纳率较传统模式提升62%。
三、案例反思
(一)问题审视:在实践反思中明晰改进路径
1.城乡差异下的参与度失衡
在农村学校推广时发现,城区学生能流畅表达修改建议,而农村学生因语言积累不足,在小组讨论中多处于被动倾听状态。如某农村小学四年级学生在互评时,85%的建议仅停留在“此处有错别字”,缺乏对内容的深度思考。下一步将设计“阶梯式任务单”:为基础薄弱学生提供“修改提示卡”(如“试着给这句话加个比喻”),同时开展“修改技能工作坊”,通过角色扮演等方式强化基础训练。
2.数字化评价的滞后性
当前纸质修改模式存在三大局限:修改记录易丢失、跨班级经验难共享、数据统计耗时长。计划深入引入“云端修改平台”,实现三大功能:①不同颜色批注在线留痕,支持手机端实时互评;②自动生成“修改成长曲线”,直观显示学生在“标点修改”“细节优化”等维度的进步;③智能分析高频修改问题,为教师提供精准教学建议。该平台将使评价数据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
(二)推广价值:在跨界迁移中彰显改革意义
1.学科迁移的可复制性
“共同体构建—可视化评价—真实情境驱动”的模式,已在数学错题修改、科学实验报告完善中试点。如数学组借鉴色笔机制,用红色改计算错误、绿色标思路漏洞,使学生错题反思深度提升58%。这种跨学科迁移证明:当评价从“打分判定”转向“过程赋能”,就能激活各学科的素养生长点。
2.教育评价改革的示范性
在“双减”背景下,本案例通过三大突破回应政策要求:①破除“唯分数”倾向,将修改过程纳入评价核心;②通过多元主体参与减轻教师负担,使单篇习作批改时间从15分钟压缩至5分钟;③以“星级评价+成长档案”替代单一分数,让89%的学生感受到“每次修改都在进步”。该经验已在本区获奖,为区域推进评价改革提供了“小学校里的大样本”。
(三)课标理念的深度呼应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本案例中,学生修改标点是语言知识的实践运用,调整段落是思维逻辑的显性化训练,优化描写则是审美创造的具体体现。当学生能用不同颜色笔记录“从‘妈妈笑了’到‘妈妈眼角的皱纹像突然绽放的菊花’”的修改轨迹时,他们正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完成核心素养的建构——这正是习作评价改革的本质意义所在。
本文系重庆市南岸区2024年教育改革项目“小学习作协同评改实践探索与路径研究”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