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极端环境下军用方舱工艺及部件适应性设计

作者

胡英俊 程艳武 刘吉太 李嘉晨 王文波

山西中电科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解放军31451部队

引言

在现代战争和高强度军事保障任务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军用方舱作为战场通信、医疗救援、装备保障等核心设施之一,其性能表现与环境适应能力已成为制约保障效率与战术灵活性的关键因素。尤其是在高寒、高温、高湿、高盐雾、高原低压等极端自然环境下,传统方舱工艺与部件往往暴露出密封性能下降、材料疲劳失效、结构热应变大等问题。当前,我国军用方舱发展正处于由“可用”向“高性能、智能化、全地形适应”转型的阶段,如何从工艺系统、部件设计与环境模拟验证等方面提升其适应性,成为亟需突破的研究重点。本文聚焦“极端环境”“军用方舱”“工艺设计”“部件适应性”等核心要素,系统探讨其面临的技术挑战、优化路径与集成对策,力求为新一代军用方舱系统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参考。

一、极端环境对军用方舱设计提出的挑战(一)高寒环境下材料与结构的低温适应性

在高寒地区,方舱所用材料在零下40℃以下易出现脆化现象,特别是舱体板材的低温冲击韧性显著下降,胶接界面易开裂、密封橡胶弹性丧失,导致舱体整体气密性和强度降低。同时,结构热胀冷缩不均易引起焊缝疲劳或微裂纹。为此,材料需采用耐低温、高延展性的复合基材,如低温特种铝合金、芳纶增强树脂等,并通过分区隔热技术减少温差集中效应。舱体连接结构宜采用柔性模块化连接方式,以吸收低温下结构收缩带来的应力集中问题。

(二)高温与高湿环境下系统性能易退化

热带高湿地区易造成舱体“闷罐效应”,方舱内部温度可达60℃以上,极端情况下高湿凝露导致电路板腐蚀、通信设备短路,表面涂层因紫外线照射而提前老化剥落。为解决此问题,应优先采用隔热涂层、防紫外吸收膜与内外气流导控系统组合设计,同时增设舱内智能热调节装置,如相变储能模块与自动排湿系统。电气设备区应实现密闭式温控结构并具备远程告警机制,关键接口处需使用防水插头及耐热密封胶封装,确保高温高湿条件下的电磁兼容性与电气稳定性。

(三)高原与低气压环境下的通风与减压安全控制问题

高原低气压条件下,舱体内外压差变化剧烈,易导致密封失效、门窗鼓胀、空调制氧系统性能下降,进而影响人员生理安全与设备运行稳定性。舱体设计需强化内骨架承压能力,配置压力平衡阀与主动通气装置,实现舱内气压自动调节。配电系统应采用耐压绝缘结构,避免击穿风险,同时根据海拔高度调整设备运行参数,确保其在不同气压梯度下的响应能力。

二、关键部件的适应性提升策略(一)地面锚固系统的多地形适应性设计

军用方舱常需快速布设于沙地、冻土、岩石等复杂地形,其锚固系统需具备高可靠性与结构适配性。应采用模块化组合式地锚系统,根据地质条件自由配置插入式、拉拔式、胀管式锚固组件,并配套滑移调平基座,提升整体抗倾覆与抗风性能。在风力极端区域,还可增设舱体底部液压支撑臂,强化结构稳定性与地形贴合能力。

(二)供电系统的冗余性与极端工况稳定性保障

高寒或高热区域对供电设备的持续性与效率提出挑战,传统柴油发电系统在低温下启动困难,在高温下又易过载烧毁。因此,方舱供电系统宜采用混合能源模式, 将太阳能电池板与锂电池组集成,形成可自适应切换的双回路供电方案。同时,内部电路设计应强化电磁屏蔽、防雷击与过流保护等措施,降低极端天气引发的电源故障风险。

(三)通信与指控部件的抗干扰与密封适应性强化

面对强风沙、雨雪、高湿等环境影响,通信模块常因接口进水、振动松动或EMI 干扰导致失效。为此,舱内通信装置宜配置集成式防护盒,接口采用螺纹锁紧加二级密封设计,同时配备抗震缓冲层。对卫星通信、微波链路等关键链路设备,需提升其全天候接收能力与自动补偿功能,并引入机载干扰识别模块,提高整体指控系统的稳定性与抗扰性。

三、军用方舱工艺系统的优化集成思路(一)多环境协同模拟与虚拟验证平台的构建

传统方舱设计验证多依赖静态测试与单因素模拟,难以覆盖环境组合工况下的适应性评价。在极端环境对军用装备提出高度复合考验的背景下,应构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高保真仿真平台,集成温湿、气压、振动、腐蚀、沙尘、电磁干扰等多种环境要素,实现对方舱全生命周期的动态演化过程模拟。平台应具备实时数据交互与反馈调控功能,可融合 AI 算法进行多场景自适应建模分析,从而在虚拟空间中完成结构力学、热工性能、材料老化等多维指标的动态耦合测试。

(二)舱体模块工艺的一体化制造流程重构

极端环境适应需求推动军用方舱向“集成化、轻量化、功能耦合”方向加速演进,传统多段分装式制造方式已难以满足在极端工况下对结构一致性和性能稳定性的更高要求。应以智能制造为牵引,重构舱体模块工艺流程,采用激光焊接技术提升接缝强度,结合大尺寸3D 打印成型技术提高内部构件一体化水平,并在关键负载区应用高性能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强化抗疲劳和热循环稳定性。通过复合材料热压整体成型与舱内功能件协同嵌入的制造策略,实现结构件与功能件共模协同,减少连接点与中间加工环节,提高生产一致性与装配效率。

(三)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集成提升运维能力

极端环境下方舱的系统稳定性与故障不可预知性并存,传统依赖人工巡检的方式存在响应迟缓、信息孤岛等问题。应构建多层次、分布式的传感网络系统,布局于舱体关键节点、供电回路、结构承载件、环境调控系统及通信设备等区域,实现对温湿度、结构应变、振动冲击、电压电流、电磁辐射等关键参数的实时监测。数据通过边缘计算模块进行初步处理与聚合后上传至后方指挥节点,借助AI 故障分析引擎完成设备状态诊断与趋势预测。

结语

极端环境对军用方舱提出了远超常规的适应性要求,既考验材料选型、结构设计,也挑战工艺流程与部件集成水平。本文从高寒、高温、高原等复杂环境出发,系统分析了方舱在结构强度、功能可靠性、通信稳定性等方面的技术瓶颈,并提出了针对性解决思路。从材料与结构的协同适配,到能源与通信系统的动态强化,再到智能仿真平台与一体化制造工艺的导入,构成了全链条提升军用方舱环境适应能力的综合路径。未来,军用方舱技术还需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智能材料等前沿科技,打造具备自感知、自适应、自修复能力的下一代“智能方舱系统”,从而更好服务于多场景、多任务、多地域条件下的军事保障任务,为国防现代化体系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参考文献

[1] 罗文星. 高原环境下军用装备适应性设计研究[J]. 国防科技, 2023(5): 42-48.

[2] 张明. 现代军用方舱系统的集成与仿真方法探析[J]. 军事工程技术, 2024(12): 55-60.

[3] 王晨曦,刘瑞林. 极端气候条件对军工产品影响及应对策略[J]. 国防科技纵横, 2023(8): 6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