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语文教学创新研究
汪君
四川天府新区正兴小学 四川成都 610000
一、数字技术赋能语文教学的背景与价值
(一)政策与课标要求:从“辅助工具”到“核心助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积极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合理利用数字资源丰富语文学习情境”,将数字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定位从辅助工具提升为推动教学变革的核心助力。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国家政策持续强调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数字技术赋能语文教学提供政策导向和课标依据。
(二)传统语文教学的痛点与技术赋能的必要性
传统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制约教学质量提升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在 “意象内涵”“哲理感悟” 等抽象内容教学中,学生理解过度依赖教师单向讲解,缺乏自主探究和深度思考,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受教师知识储备局限,难以妥善应对学生个性化疑问,无法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影响学习进度和效果。同时,传统教学资源局限于教材与教辅资料,静态固定,缺乏动态交互工具,学生难以直观感受古诗词意境和文化内涵,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数字技术的引入能针对性解决这些问题。
二、《浣溪沙》教学中数字技术的应用场景与实践逻辑
(一)技术赋能的具体场景设计
教学《浣溪沙》一课时,数字技术融入教学主要体现在三大核心场景。
AI 智能体辅助疑难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浣溪沙》讨论并提炼出个性化问题,如“‘子规啼’为何常表达悲凉?”“‘溪水西流’为何让苏轼联想到‘人生再少’?”等。学生通过教室大屏 AI 助手界面或学生平板上的古诗文学习 APP,实时获取权威精准的解答,包括典故溯源和意象深入分析等内容。
数字资源拓展学习场域。教学导入环节,教师展示清泉寺、兰溪的风景图片与短视频,配以舒缓音乐,为学生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词中清幽宁静的山水风光,激发学习兴趣。拓展环节,教师借助数字化资源对比呈现《赠刘景文》《定风波》等苏轼其他逆境诗词的电子文本,将单篇教学拓展到 “苏轼逆境诗词群”的整体感知。学生通过对比学习,从更广阔视角理解苏轼诗词风格和情感表达,建立知识联系,丰富学习内容和方式,拓宽知识视野。
技术支持的学情反馈与互动。学生通过平板实时提交小组讨论问题及对 AI 解答的反馈记录,教师通过后台系统快速捕捉学生疑难焦点。如数据显示 80% 的小组聚焦“哲理句的情感内涵”,教师便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增加该部分讲解和讨论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重点内容。
(二)技术应用的底层逻辑:以学生素养发展为中心数字技术在教学中的使用并非简单 “工具叠加”,而是始终围绕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展开。
语言运用方面,AI 精准解析诗词典故与意象,如“子规”“溪水西流”的文化含义等,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词意,扫清语言理解障碍,提升语言理解深度,使学生在课堂发言、写作等环节表现更出色,提高语言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借助数字资源进行对比阅读,如将《浣溪沙》的“溪水西流”与《定风波》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对比,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苏轼逆境诗词的共同情感逻辑。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等思维活动,锻炼归纳与思辨能力,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
审美创造方面,通过图片、视频创设清幽山水情境,学生直观感受词中“清新明快”的上阕画面与“豪迈旷达”的下阕情感,仿佛亲身经历诗词场景,激发对古典诗词之美的感知,培养审美情趣和能力,为审美创造奠定基础,部分学生甚至能模仿诗词风格进行简单创作。
文化自信培养方面,通过 AI 溯源“唱黄鸡”典故,了解其出自白居易消极诗句而苏轼反其意而用之,学生体会到苏轼对传统文化的创新继承,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
三、数字技术赋能的教学效果与实践反思
(一)实践成效:技术突破带来的教学增值
1.给学生提供了个性化学习支持。AI 解答解决了小组合作中 “提炼难”“理解深” 的问题,为不同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路径;
2.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得到提升。学生对“向AI 提问”“对比阅读电子诗词”等环节热情极高。课堂观察显示 90%的学生能主动参与提问、积极发表看法
3.核心素养的深度落实。学生不仅能准确朗读、背诵词作,还能结合“溪水西流”自然现象与苏轼人生背景,深刻体会“逆境中乐观进取”的哲理。作业反馈显示 85% 的学生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从苏轼身上学到的态度”,表明学生在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和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方面得到有效发展,实现从知识学习到素养提升的转变。
(二)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尽管数字技术赋能教学取得一定成效,但实践中仍存在问题需优化:技术使用的精准性与深度不足;技术应用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度待加强;技术设备的稳定性与公平性挑战
结论
《浣溪沙》教学实践表明,数字技术通过AI 辅助、资源拓展、互动反馈等方式,能有效突破传统语文教学时空限制和个性化教学瓶颈,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提供助力。但技术赋能并非“万能钥匙”,其价值实现依赖“以语文为本”的设计逻辑、“以学生为中心”的应用导向以及“工具与人文”的平衡把握。
未来,随着技术持续发展和教育理念深化,数字技术必将在语文教学中扮演更重要角色,推动语文课堂从传统“知识传递”模式走向“素养生长”的创新变革,为语文教育发展带来更广阔前景,培养更多具有深厚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顾小清。教育数字化转型中的人机协同 [J]. 教育研究,2023 (05).
[3] 王宁。古诗文教学中的文化隔阂及其破解 [J]. 课程·教材·教法,202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