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战略决策的逻辑重构与路径选择

作者

王尧

四川省机场集团航空地面服务有限公司 610000

一、引言

随着全球价值链“去耦合”趋势与国内要素禀赋变迁,双循环战略既延续发展经济学“中心-外围”理论(Prebisch,1950),又突破传统“双缺口模型”局限。当前企业面临三重矛盾:全球产业链“链主”争夺(如半导体技术封锁)、国内消费升级与供给错配(如高端医疗设备进口依赖度超 70% )、碳达峰目标下的绿色转型压力,传统 SWOT 框架已难以应对“非对称竞争”环境。传统的企业战略决策逻辑与路径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已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与竞争态势,企业必须对战略决策进行逻辑重构与路径选择,以更好地把握发展机遇,应对各种挑战[1]。因此,研究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战略决策的逻辑重构与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与特征

(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内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通过畅通国内经济循环,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同时,重视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推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加联通、更有活力的国际大循环,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有机结合。构建“需求-供给-创新”三角模型,内需扩张通过收入效应拉动供给升级,供给侧改革以技术溢出创造新需求,形成螺旋循环。2024 年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同比增长 28% ,长三角通过“链长制”推动 16 个重点产业链补链强链。

(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特征

国内市场主导性:2024 年我国内需对 GDP 贡献率超 60% ,人均可支配收入达 3.8 万元,C919 大型客机国内订单占比 78% ,形成“超大规模市场-高质量供给”联动机制。

国内国际双循环并非相互独立,而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国内大循环的发展能够为国际循环提供更坚实的基础,国际循环的拓展也有助于提升国内大循环的效率与质量。创新成为推动双循环发展的核心动力,无论是国内产业升级还是国际竞争力提升,都离不开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将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更高水平的开放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三、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

(一)带来的机遇

内需市场的结构性拓展:依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内需市场细分为生存型(下沉市场人均消费 1.8 万元)、发展型(新中产教育文娱支出占比 25% )、享受型(奢侈品市场年增速 15% ),企业需建立“金字塔式产品矩阵”匹配消费分层。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对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企业可以针对国内市场需求,开发新产品、新服务,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二)面临的挑战

国内市场的扩大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竞争,企业面临来自国内外同行的双重竞争压力。在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冲突等因素增加了企业国际市场拓展的不确定性。企业在国际市场的运营面临关税壁垒、贸易摩擦、政策法规变化等诸多风险。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强调创新驱动,企业若不能及时进行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将难以适应市场变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2]。然而,创新过程往往伴随着高投入、高风险,对企业的资金实力、人才储备和研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战略决策的逻辑重构

(一)构建“双元认知模型”:

空间维度:运用“核心-边缘”理论(Friedmann,1966),将国内市场划分为核心消费圈(长三角/珠三角)、潜力拓展圈(中西部城市群)、生态缓冲圈(县域市场);

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不能只追求短期的利润增长,而应注重长期价值的创造。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客户关系维护,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资源配置逻辑重构

企业应根据国内市场需求和产业政策导向,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加大在国内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投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国内市场的供给能力。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整合全球优质资源。通过跨国并购、战略联盟等方式,获取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国际品牌,提升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三)市场布局逻辑重构

深入研究国内市场需求特点和消费趋势,细分市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体。加强渠道建设和品牌推广,提高产品和服务在国内市场的覆盖率和美誉度。根据国际市场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调整国际市场布局。避开贸易保护主义的冲击,选择政治稳定、市场潜力大的国家和地区作为重点拓展市场,降低国际市场风险。

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战略决策的路径选择

(一)构建“金字塔式研发体系”:

与中科院系院所共建联合实验室(如华为与中科院计算所合作量子计算),2024 年我国企业主导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占比已达 45% ;建立“专利丛林”战略,宁德时代在电池领域持有 1.2 万项专利,形成技术壁垒。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重视创新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发展空间和薪酬待遇,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持[3]。

(二)推进数字化转型,适应市场变化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通过数字化管理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借助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开展线上营销活动,拓展销售渠道,提升客户体验。利用数据分析客户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提高市场响应速度。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品牌价值

明确品牌定位,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为基础,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品牌传播,如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口碑营销等。积极参与国际展会和品牌评选活动,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

六、结论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为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企业必须对战略决策进行逻辑重构与路径选择。通过重构战略思维、资源配置和市场布局逻辑,选择加强技术创新、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品牌建设和深化国际合作等路径,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要求,提升自身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应持续关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动态变化,不断调整和优化战略决策,以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政府也应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周颐宁.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中小出口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商展经济,2025,(01):84-87.DOI:10.19995/j.cnki.CN10-1617/F7.2025.01.084.

[2]谢泗薪,樊舒琪,周桓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物流企业战略韧性的考量与成长[J].物流技术,2022,41(07):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