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低碳理念下市政道路施工工艺绿色化转型路径探究

作者

徐天天

身份证号:339005199411152736

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深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成为各级政府和行业企业的重要发展指引。市政道路工程作为城市运行骨架,不仅承载着交通运输与社会活动的基本功能,更在建设和维护过程中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温室气体。特别是在施工阶段,涉及混凝土、沥青、钢材等高碳材料的使用,以及大量工程机械运行过程中的油耗与碳排,构成了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碳排放源。而传统施工模式往往以进度优先、成本最小化为主导,忽略了对环境影响的控制与碳排放的系统性管理,这与当前国家绿色发展要求形成明显反差。因此,研究如何在“ 碳达峰、碳中和” 战略指导下,推进市政道路施工工艺的绿色化转型,成为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现实课题。本文从施工碳排放结构入手,结合绿色建造技术与低碳理念,系统探讨绿色施工工艺的构建路径与实现机制,期望为市政工程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南。

一、当前市政道路施工碳排放问题分析

市政道路施工碳排放主要来源于三方面:一是建材生产与运输过程中能源消耗导致的间接排放,如沥青混合料、钢筋、水泥等在其制造过程中的高能耗特性;二是施工现场使用大量工程机械设备所产生的直接碳排放,尤其是摊铺机、压路机、装载机等设备在持续运行过程中大量使用柴油;三是施工废弃物的处理与资源浪费,包括弃土弃料未分类回收、开挖扰动破坏地貌、施工用水浪费等造成的碳负荷叠加。从管理角度看,部分施工单位缺乏碳核算能力,绿色施工执行力弱,既无有效能耗监测手段,也缺少节能技术应用机制,使得碳排放控制工作无法落实到位。此外,部分地方市政工程招投标环节对绿色指标设置模糊,导致企业缺乏绿色投入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二、绿色施工材料推广与应用策略

推进市政道路施工绿色化,首要在于材料端实现低碳替代。近年来,新型环保建材的发展为绿色建造提供了有力支撑。例如,再生沥青混合料可在不影响路面性能的前提下,显著降低材料制备及施工过程中的碳排放。透水混凝土不仅提升雨水渗透与调蓄能力,还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植物纤维增强型路基材料具备可再生、可降解特性,有利于提升结构稳定性与生态友好性;而以固废资源化利用为基础的土工合成材料,则实现了“ 以废治废” ,推动资源循环利用。值得注意的是,绿色建材的选用不仅取决于原料环保性,还应综合考虑其生产能耗、运输距离、施工适应性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建立科学的选材标准体系。在采购环节,应推行绿色标识、碳足迹标签等制度,引导低碳产品应用,并建立供应商绿色能力评价机制,将其绿色认证、履约表现等纳入考核,以提升绿色材料的应用质量,从源头推动市政道路建设绿色转型。

三、施工工艺流程优化与能效控制

市政道路施工的绿色化不仅仅是材料的替代,更关键在于施工过程管理的系统优化。合理的施工组织与流程设计可显著提升资源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首先,应以施工阶段碳排放最小为目标,开展施工工序的能效分析与优化排布,尽量减少机械重复运行与无效作业;其次,通过引入精益建造理念与BIM 技术,提前模拟各阶段资源投入与时间安排,避免现场资源冲突与返工行为,减少资源浪费。在设备管理方面,推广智能化、低能耗设备至关重要。采用油电混合动力或电驱动压路机、摊铺机等可明显降低油耗与尾气排放。通过加装节能控制系统,实现设备运行参数实时监测与能耗分析,并实施定期能效评估制度,可持续改进机械操作方式与施工工艺。此外,加强施工队伍绿色施工意识培训,使其在操作中主动减少“ 空转” 等高能耗行为,也是实现绿色目标的重要基础。

四、碳排放量化核算与施工期管控机制建设

构建科学的施工期碳排放核算机制,是绿色化转型的技术基础与管理抓手。当前市政道路项目普遍缺乏对碳排放的全面监测与量化方法,导致管理层难以掌握真实排放情况,也难以依据数据进行工艺优化。应制定适用于市政工程的碳排放核算模型,明确包括建筑材料、施工设备、交通运输、现场能耗等环节的排放因子,通过建立统一的数据采集、分析、反馈平台,实现施工全过程碳足迹动态监控。在此基础上,可引入碳排控制指标,作为施工考核与工程评价依据,引导企业将低碳理念落地于管理体系。同时,通过设立碳预算制度,明确各阶段碳排总量及其使用进度,防止“ 前松后紧” 的排放失控现象,提升项目整体碳管理水平。施工期碳数据的积累还可反哺政策制定、行业标准修订与施工工艺革新,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五、结论

随着绿色低碳理念深入人心,市政道路施工行业的转型已经从“ 选择题” 变成了“ 必答题” 。本文基于市政道路施工全过程,分析了其碳排放结构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通过推广绿色建材、优化施工流程、强化设备能效管理、建立碳核算机制等路径,实现施工工艺绿色化转型的思路。实践证明,绿色施工不仅有助于降低碳排放与环境污染,更能提升施工质量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未来,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体系,推动绿色评价指标纳入项目审批与招投标体系,引导企业加大绿色技术研发与投入力度。同时,行业应加强绿色施工标准化建设,构建多维度绿色管理体系。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BIM、物联网、碳监测平台等智能工具将在市政道路施工中发挥越来越关键的作用,为实现“ 双碳” 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唯有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机制完善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市政道路施工的绿色低碳转型之路才能真正走深走实。

参考文献

[1]王斌强,郑卫国,袁伟,等.基于“ 绿色低碳” 理念的城市道路技术要素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道桥与防洪,2024,(01):9-12+300.

[2]王博,白清源,霍旭挺.低碳理念下的市政道路规划、设计思考——以富 阎 合 作 园 区 富 辰 八 路 市 政 工 程 为 例 [J]. 黑 龙 江 交 通 科技,2023,46(07):20-22.

[3]郏露云.节能绿色环保技术在市政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3,(06):161-163.

[4]薛志强,梁书磊.低碳经济视域下的市政工程施工研究[J].科学中国人,2015,(0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