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数字化管理中面临的挑战与解决对策
李青青
湖南高速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一、引言
随着数字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档案数字化已成为提升档案服务效能、赋能国家治理的关键手段。截至 2025 年,我国县级以上综合档案馆应数字化档案数字化率已达 80% ,但在技术迭代加速与数据量爆炸式增长的背景下,档案数字化管理仍面临技术标准碎片化、管理机制滞后、安全风险复杂化等问题。例如,福建省档案馆虽建成 400TB 数字资源库,但跨部门数据整合仍受制于技术标准不统一。本文立足当前档案数字化实践,系统梳理挑战并提出针对性对策,以期为档案事业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二、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核心挑战
2.1 技术标准碎片化与系统兼容性难题
当前档案数字化缺乏统一技术标准,不同机构采用的元数据格式、存储协议、加密算法差异显著。例如,某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电子档案系统与地方档案馆系统因接口不兼容,导致数据共享需二次开发。此外,历史档案数字化过程中,OCR 识别技术对繁体手写体档案的识别率不足70% ,需人工二次校对。这种技术标准的碎片化不仅造成资源重复建设,更导致跨区域、跨部门档案数据难以互联互通,形成 “ 信息孤岛” 。
2.2 管理机制滞后与全流程监管缺失
档案数字化涉及数据采集、存储、利用等多个环节,但现有管理机制难以覆盖全生命周期。以档案外包服务为例,部分外包企业为压缩成本简化质检流程,导致 40% 的数字化档案存在图像歪斜、文字缺失等问题。同时,电子档案单套制管理缺乏明确权责划分,某高校因系统故障导致3000 份电子档案元数据丢失,责任追溯陷入困境。管理机制的滞后性使得数字化档案的真实性、完整性难以有效保障。
2.3 安全风险复杂化与防护体系薄弱
数字化档案面临物理安全、网络安全、数据安全三重威胁。传统存储介质如硬盘易受温湿度影响,某档案馆曾因库房空调故障导致 10TB 数据损坏。网络攻击方面,2024 年某市级档案馆系统遭勒索病毒攻击,造成15% 档案数据无法访问。更严峻的是,生成式 AI 技术的滥用可能伪造档案内容,动摇档案作为历史凭证的权威性。现有安全防护体系多依赖单一加密技术,难以应对新型混合攻击。
三、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优化路径
3.1 构建统一技术标准体系与智能处理平台
国家档案局 2025 年发布的《档案数字资源备份实施规范》等 6 项行业标准,为技术标准化提供了政策依据。建议在此基础上,建立 “ 基础标准 + 应用标准” 的双层体系:基础层统一元数据格式、存储协议等核心要素,应用层针对医疗、科研等特殊领域制定专项标准。同时,引入 AI 多模态处理技术,如思通数科 AI 平台通过自动布局分析实现 500 万页档案的结构化处理,检索效率提升 60% 。福建省 “ 侨脉智联” 平台利用DeepSeek 智能体生成知识图谱,将地方文史资料检索精度提高至 92% ,为技术融合提供了实践范本。
3.2 完善全流程监管机制与协同治理模式
建立 “ 源头控制 — 过程监管 — 结果评估” 的闭环管理机制:在数据采集阶段,推行电子文件 “ 三单制” (归档范围清单、保管期限清单、处置流程清单),确保应归尽归;在存储环节,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档案操作记录不可篡改,如万林科技方案通过分布式账本技术,使档案篡改检测准确率达 100% ;在利用阶段,构建 “ 申请 — 审核 — 使用 — 反馈”的全流程追溯系统。同时,借鉴宁德市公安局 “ 月提醒、季通报、年评估”机制,将数字化质量纳入绩效考核,推动责任落实。
3.3 强化多维安全防护与应急响应能力
构建 “ 物理 + 网络 + 数据” 的立体防护体系:物理层采用恒温恒湿库房环境监测系统,实时调控温湿度至误差 ±1∘C/±3% RH;网络层部署量子安全 SSL VPN,结合国密算法实现数据传输零泄露,如某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通过量子密钥分发技术,将加密通道建立时间缩短至 0.3 秒;数据层采用 “ 对称加密 + 动态密钥更新” 策略,重要档案每 7 天自动更换加密密钥。此外,建立档案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档案数字化管理的创新突破方向
4.1 人工智能驱动的档案价值深度挖掘
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档案内容智能解析,如四川省档案馆红色档案知识库可自动生成包含部队番号、战役记录的结构化报告。在地方文史领域,厦门同安区 “ 侨脉智联” 平台运用 AI 关联分析,将华侨家族迁徙轨迹、侨批信件等信息智能串联,为学术研究提供 “ 一站式” 解决方案。未来可探索 AI 辅助编研,通过情感分析、主题聚类等技术,从海量档案中提炼历史规律与文化价值。
4.2 区块链赋能的可信共享与跨域协作
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不可篡改特性为破解档案跨域共享难题提供了革命性方案,福建省档案部门搭建的联盟链平台已接入 14 个地市级档案馆及 32 个省直机关,通过智能合约预设不同机构的档案访问权限,例如教育部门可自动获取学籍档案的查阅权限,而涉密档案则通过多重签名机制严格限制访问范围,使跨部门档案借阅的审批环节从 5 个减少至 2个,平均处理时间从 48 小时压缩至 6 小时。在区域协同方面,长三角地区正在试点 “ 档案区块链一体化” 工程,通过分布式节点存储实现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的民生档案跨区域核验,居民在异地办理社保、户籍等业务时,无需再携带纸质档案原件,系统可自动调取区块链上的可信存证信息。
4.3 人才培养与技术创新的协同发展
档案数字化的持续推进亟需构建 “ 产学研用” 协同的人才培养体系,福建省档案馆与福州大学联合开设的 “ 档案信息技术” 微专业,已形成“ 基础课 + 实践课 + 项目制” 的三维课程体系,其中《档案智能处理技术》课程直接对接档案馆的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参与民国档案的 OCR 识别优化项目,通过标注 50 万页历史文献数据,将手写体识别准确率从72% 提升至 89% ,这种 “ 学习即工作” 的培养模式已输送 60 余名复合型人才进入档案系统。在技术创新方面,多地档案部门建立了 “ 技术攻关揭榜挂帅” 机制,例如杭州市档案局发布的 “ 电子档案长期保存” 技术难题,吸引了阿里巴巴达摩院、浙江大学等 12 家单位联合攻关,最终研发的基于量子点标记的档案存储技术,使电子档案的保存年限从 30 年延长至 100 年以上。
五、结论
档案数字化管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其发展需突破技术壁垒、完善制度设计、强化安全防护。通过构建 “ 标准统一、监管闭环、安全可控” 的数字化体系,结合 AI、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不仅能破解当前面临的核心挑战,更能推动档案从 “ 资源保管” 向 “ 价值创造” 转型。未来,随着量子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渗透,档案数字化将向智能化、生态化方向演进,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陈镭.招标档案数字化管理的现状与发展路径研究[J].数字通信世界,2025,(06):168-170.
[2]吴淑娟.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学校档案管理现实挑战与对策分析[J].兰台内外,2025,(15):51-53.
[3]任思宇.档案数字化的意义、挑战与对策:推进档案资源高效利用[J]. 办公自动化,2025,30(09):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