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中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作者

王芳

四川省阗中师范学校 637400

前言:

项目式学习(PBL)以其“问题驱动、实践导向”的特性,为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的融合提供了创新路径,设计真实情境下的任务项目,学生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主动探究文化内涵、锤炼劳动技能,实现“做中学”与“学中悟”的深度统一,为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文化自信的新时代技术人才提供有力支撑。

一、构建“文化解码—技能实践”双轨课堂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解析”为主题的项目化学习模式,可以促使“文化阐释能力”与劳动教育“技术实践能力”深度融合,实现“以文解技,以技验文”的双向互动[1]。在木工课程中,教师可从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为切入点,引入《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古文开展教学,先让学生借助古人对自然规律认识和工艺智慧的记载,再通过榫卯结构制作等实践环节,检验“因材施艺”理念对作品质量的影响。

此教学方案采取“分层递进式”任务链设计架构,开始阶段关注“文本解读”,促使学生以小组形式仔细研读《考工记》相关内容,全面探究“时”“气”“美”“巧”的含义,用思维导图表现其内在联系,之后过渡到“技艺实践”,通过残缺古家具部件修复任务,引导学生按照“凡斩斫之材,必先察其纹理”的准则,合理挑选木材种类并选用榫卯结构开展修复操作,最后步入“文化反思”环节,要求学生撰写《榫卯工艺中的“天人合一”实践报告》,联系实际修复事例(强行拼接引发开裂)剖析违背自然规律也许产生的不良后果,树立“尊重材料特性”的主要劳动观念。

二、设计“文化观察—劳动创新”递进任务

中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劳动”教育要冲破传统课堂限制,利用项目化学习模式,依靠传统文化中的节气与劳动中的农事实践活动,创建文化观察与劳动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体系。在记载农作流程,阐释传统智慧并解决问题的时候,一同改进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素养,在“春分播种”这个项目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先安排学生仔细阅读《齐民要术》有关“二月种麻,三月种豆”的部分,剖析古人的农事安排是否符合气候规律,再引导学生用“农事日志”形式记录播种全过程,还要阅读有关节气与劳动相关文献,认识到土壤准备,种子挑选等重要性,最后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节气农事指南”,把二十四节气的主要要素变成直观的图表,在交流讨论中完成《传统农耕智慧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价值》专题报告。

在劳动实践环节,可以按照土壤检测数据来改变播种深度,深刻领会“因地制宜”的科学观念。在文化传承方面,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同现代气象学理论加以比较,探究传统气候知识的科学含义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比如,某一学生在设计“立夏插秧”方案时,发现“水满田畴”的传统种植方式会导致烂根,而现代的“干湿交替”技术虽然能提高产量但会破坏“稻田养鱼”的生态平衡。于是,学生重新思考了《汜胜之书》中“趋时得土”的思想,在传统文化传承和气候对农事指引下,提

出“分段灌溉+鱼稻共生”的新方案。

三、实施“文化溯源—跨界设计”协同项目

想要实施“文化溯源—跨界设计”协同项目,需要搭建起“文化阐释-技术创新-市场应用”的完整体系[2]。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宋代“雨过天青”釉色配方的文献材料,引领学生凭借古籍翻译和矿物分析来复原传统釉色;以《千里江山图》为创作灵感,利用以往美术课上学到的“色彩表现技法”(像“石青”“石绿”配色),设计带有“青绿山水”韵味的茶具,撰写《宋代瓷器美学与当代生活方式》的研究报告,探讨现代饮茶习惯怎样影响器型及容量的设计;最后用3D 打印技术做成实物模型,在传统柴窑烧制完毕之后完成作品,并且写出详尽的产品说明书。

教师应当创建起包含“文化意蕴-技艺传承-市场适应性”这三大方面的评价体系,针对作品展开评估的时候,要从它所蕴含的文化含义表现,比如釉色能不能再现“雨过天青云破处”的美感,工艺规范的遵守情况,比如是不是严格按照“七十二道工序”来操作,功能性的达成状况,比如茶具设计是否顾及到握持的舒适程度以及清洁的便利程度等等诸多方面来进行评判,该校学生在制作“敦煌藻井”纹样笔记本的时候察觉到,“三蓝染”这种传统工艺得经过多次浸泡方能达成颜色的过渡,但是现代数码印花技术却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做到,这种对比促使他认真阅读《天工开物》,在成品说明中写道:“本产品运用部分手工‘三蓝染’工艺,目的在于体现‘精工细作’的文化意义,而且利用数码印花技术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做到传统技艺和现代技艺的完美融合。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跨域整合”现象尤为明显:学生要利用“分类说明”来阐述传统工艺流程(如陶瓷制作的“七十二道工序”),用“对比分析”来探究古今技术变化,凭借“情感渲染”塑造产品故事(“每道釉彩都承载着宋韵意蕴”),教师可以引用《长物志》中“茶壶以砂质为佳”的说法,让学生思索“传统审美与现代功能的和谐共存”,安排“传统工艺商业化途径”专题讨论,促使学生综合采用“数据支撑”“案例佐证”等手段拟定推广计划。

总结:

项目式学习通过构建“文化浸润—实践探究—创新生成”的递进式路径,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劳动素养的立体培育。该模式以真实任务为纽带,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操作、可体验的实践项目,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既掌握技术技能,又领悟文化精髓,最终形成“知行合一”的复合型能力。

参考文献:

[1]庞远萍.新时代背景下中职学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价值与路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5(08):144-148.

[2]高艺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服装教学的实践策略[J].上海服饰,2024(09):156-158.

本文系2024 年度南充市教育科研重点课题,课题名称: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NCJG24A006)的相关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