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汽修专业“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的路径探索

作者

陶仕文 马凯

四川核工业技师学院 四川广元 628000

一、 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深度剖析

当前,我国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深刻变革,对汽车维修服务人才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审视当前中职汽修专业的人才培养实践,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脱节显著: 部分学校的培养方案未能紧密跟踪汽车技术前沿发展和区域产业结构特点,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新滞后。例如,新能源汽车维修、智能网联汽车诊断等新兴领域的内容融入不足,导致毕业生知识技能结构老化,难以满足企业对新业态、新技术岗位的迫切需求,出现“ 学非所用” 、“ 用非所学” 的现象。

2.课程体系学科化倾向明显,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传统课程体系多沿袭学科逻辑,理论教学比重过大,与实践应用结合不紧密。校内实训设备和场地数量不足、技术落后(如缺乏先进的新能源汽车实训平台、智能诊断设备),实训项目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差距较大。学生实际操作机会有限,技能训练强度不足、系统性差,难以形成扎实的专业核心技能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职业素养培养重视不足,软实力缺失: 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 重技能、轻素养” 的倾向。对学生职业道德(如诚信服务、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职业规范(如 6S 管理)、安全意识、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客户服务意识以及持续学习能力的培养缺乏系统设计和有效载体,导致毕业生在职业适应性和发展潜力上存在短板。

4.评价体系单一僵化,导向性偏差: 现行评价体系过度依赖期末理论考试和简单的实操考核,评价主体单一(主要为教师),评价内容侧重于知识记忆和单项技能操作。缺乏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如故障诊断思维、方案制定、团队合作表现)、学习过程表现、创新意识以及职业素养的多元、动态、过程性评价,未能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导向作用。

究其深层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产教融合深度广度不足: 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协议层面或浅层次的实习安排,缺乏深度融合的长效机制。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积极性不高,在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开发、师资共享、实训基地共建、评价考核等方面的实质性参与度低,“ 校热企冷” 现象普遍。

2.“ 双师型” 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部分专业教师缺乏企业一线工作经历或持续的企业实践,知识技能更新速度跟不上行业发展,尤其在新兴技术领域存在能力短板,难以有效指导学生进行贴近生产实际的实践训练和解决复杂技术问题。

3.教学资源投入与保障机制不健全: 实训基地建设、设备更新维护、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等需要持续大量的投入,但部分学校受限于经费,导致实训条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影响了实践教学效果。

4.传统教育理念与方法的束缚: 部分管理者和教师仍未完全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式,对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认识不足,对基于工作过程、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改革动力不足或能力欠缺,教学方法创新不够。

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中职汽修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无法有效支撑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因此,探索并构建一种深度融合产业需求、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有效整合多方资源的创新育人模式势在必行。

二、 “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的内涵解析与系统构建

“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是在产教融合理念指导下,以服务产业发展和学生高质量就业为导向,将岗位能力需求(岗)、课程教学内容(课)、职业技能竞赛(赛)、职业资格/技能等级证书(证) 四个核心要素有机衔接、深度融合、协同联动的一种创新型人才培养范式。该模式旨在打破传统育人环节的壁垒,形成“ 需求牵引、能力为本、赛证驱动、多元协同” 的育人生态。

“ 岗” ——人才培养的靶向标: 特指汽车维修、检测、服务等相关岗位(如机电维修技师、钣金技师、喷漆技师、服务顾问、新能源汽车维修技师等)的典型工作任务、核心能力要求(知识、技能、素养)以及职业发展路径。它是整个育人模式的逻辑起点和最终目标,确保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产业需求高度契合。

“ 课” ——能力培养的主载体: 是基于对“ 岗” 的深入分析,打破传统学科体系束缚,重构形成的模块化、项目化、活页化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课程内容直接源于或对标岗位工作任务,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强调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是实现学生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和素养养成的核心途径。

“ 赛” ——能力提升的助推器: 指将国家、省、市、校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 汽车机电维修” 、“ 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 赛项,行业企业举办的技能比武等)的标准、规程、评价方式以及蕴含的先进理念、技术、方法,系统化地融入日常教学和训练中。通过“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建”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检验教学效果,推动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提升师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竞技能力。

“ 证” ——能力认可的通行证: 指将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如改革前的汽车维修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如“ 1+X” 证书制度下的“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智能新能源汽车” 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行业权威认证证书等,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通过实施“ 课证融通” ,将证书考核内容、标准要求有机嵌入课程体系与教学过程,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的有效衔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构建“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需遵循以下核心原则:

1.产业导向原则: 紧密对接汽车产业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和行业企业用人标准,确保“ 岗”的精准性、“ 课” 的前沿性、“ 赛” 的引领性、“ 证” 的权威性。

2.能力本位原则: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为核心目标,

所有育人活动设计均围绕能力达成展开。

3.协同育人原则: 强化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特别是深化校企“ 双主体” 育人,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过程共管、成果共享。

4.动态优化原则: 建立常态化的产业调研、岗位分析、课程更新、赛项引入、证书对接机制,确保育人模式能随产业技术升级和人才需求变化而动态调整、持续优化。

5.系统集成原则: 强调“ 岗课赛证” 四要素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的融合与协同,形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三、 产教融合视域下“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的深度实施路径

(一)深化校企协同,精准锚定岗位需求:

1.共建产教融合平台: 与区域内龙头汽车企业(主机厂授权 4S 店、大型连锁维修企业、知名零部件企业)、行业协会共建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例如,可与本地大型汽车集团或知名 4S 连锁品牌共建“ 汽车技术产教融合学院” 。

2.精准岗位能力画像: 定期(如每年)联合企业开展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能力分析(DACUM方法),梳理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各岗位(如传统燃油车维修技师、新能源车高压系统维护技师、智能网联汽车辅助系统检修技师)所需的知识、技能、素养要求,形成动态更新的岗位能力标准库。

3.“ 双导师” 制深度实施: 企业选派技术骨干、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或“ 企业导师” ,深度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核心课程教学(尤其是实践环节)、毕业设计/项目指导、技能竞赛辅导等。学校专业教师定期(如每2 年不少于2 个月)赴企业实践、挂职锻炼,参与技术服务和研发,提升工程实践能力。建立明确的“ 双导师” 选拔、培训、职责、考核与激励机制。

4.共建共享资源库: 校企共同开发基于真实工作场景的教学案例库、故障案例库、技术标准库、微课视频库、虚拟仿真资源等。

(二)重构课程体系,深度融合课岗要求:

1.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彻底打破“ 学科本位” ,以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为主线,构建“ 平台+模块+项目” 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课(如汽车文化、机械基础、电工电子基础)服务于多岗位;专业核心模块课(如“ 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 、“ 汽车底盘系统检修” 、“ 汽车电气系统检修” 、“ 汽车空调系统检修” 、“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安全与维护” 、“ 汽车车载网络系统诊断” 、“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紧密对接特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拓展/方向模块课(如“ 车身修复技术” 、“ 汽车喷涂技术” 、“ 汽车服务接待实务” 、“ 二手车鉴定评估”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基础” )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新兴岗位需求。

2.项目化/任务式教学实施: 大力推行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将企业真实项目(如某车型的定期保养作业、发动机异响故障诊断、新能源汽车无法充电故障排除)转化为教学项目或学习任务。例如,“ 汽车综合故障诊断” 课程可设计一系列由易到难的整车故障诊断项目。

3.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 联合企业专家,开发融入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如国六排放诊断、ADAS 标定)、体现岗位工作流程、图文并茂、便于更新的新型教材和学习资源包。

4.引入企业真实环境与标准: 实训室建设模拟企业真实工位(如设置预检工位、机电维修工位、钣喷工位),执行企业6S 管理规范,使用企业标准化的维修手册、诊断设备和作业流程。

(三)深化课证融通,畅通证书获取路径:

1.“ 1+X” 证书制度深度实施: 积极申报并开展“ 汽车运用与维修” 、“ 智能新能源汽车” 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将 X 证书的培训内容、考核标准、评价要求系统化、模块化地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避免“ 两张皮” 。例如,将“ 新能源汽车高压系统维护与保养” 证书模块内容整合到“ 新能源汽车技术” 模块课程中,实现学习成果与证书获取要求的对应。

2.职业标准融入课程: 深入研究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权威标准),将其能力要求分解细化,落实到具体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和考核评价中。确保学生在完成相关课程学习后,即具备考取相应证书的能力基础。

五、 结论

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汽修专业“ 岗课赛证” 综合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顺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难题的积极尝试。该模式通过“ 岗” 的精准定位,确保了人才培养的方向性;通过“ 课” 的系统重构,夯实了能力培养的主阵地;通过“ 赛” 的有效融入,激发了教学活力和师生潜能;通过“ 证” 的有机衔接,提升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起点。四者深度融合、协同发力,构建了一个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导向、多方协同的育人生态系统。

实践证明,该模式的实施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思维、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毕业生在技能竞赛获奖率、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率、企业满意度和就业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提升。它不仅为培养适应汽车产业“ 新四化” 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其他中职专业乃至高职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 号)[Z]. 2019.

[2] 教育部等九部门.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 年)[Z]. 2020.

[3]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Z]. 2022.

[4] 赵碧波, 彭新. 产教融合视域下职业院校德技并修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汽车类专业为例[J]. 汽车维修技师, 2024(04): 12-15.

[5] 孟妮. “ 岗课赛证” 融通下的育人模式改革[J]. 汽车维护与修理, 2023(20): 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