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融人闽南文化的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徐婷婷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实验小学 福建南安 362300

本文聚焦于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闽南文化的开发与应用,深入挖掘闽南文化中的多元教学资源,以期在课程知识与文化内涵的融合教学中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形成生活与知识的有效联结,从而进一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

一、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融入闽南文化的实践价值

(一)丰富课程教学内涵

道德与法治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内容涵盖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多个板块在内的多种不同领域内容,教师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融入闽南文化,能够打破传统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内容的局限性,为课程教学注入鲜活的地域文化元素,这有助于丰富课程教学的人文内涵,让学生在本土文化的语境下感受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现实意义,使课程内涵兼具“传统底蕴”与“时代特色”,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加立体化的知识体系。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闽南文化具有极其浓厚的德育文化内涵,教师将闽南文化资源应用到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有助于从多个维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与地域文化的联结让素养培育更具实效性与感染力。具体来说,闽南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感知本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的载体,能够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的学习中逐步提高个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以其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核对学生加以正向引导,促使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以及学习生活的进步都有着不可忽视的良性影响[1]。

二、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融入闽南文化的实践路径

(一)挖掘文化要素,促成精准匹配

闽南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为避免文化融入的随意性,切实实现闽南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的有效融合,教师首先就要深入挖掘教材中与闽南文化相关联的文化要素,以教材各单元的教学目标与核心内容为锚点,针对具体的课程知识,促成相关闽南文化元素的精准匹配,由此落实项目化教学中文化与知识的自然交融。

例如在“家是最温暖的地方这单元中,教材聚焦家庭亲情教育,引导学生体会父母的爱并学会表达感恩,而闽南文化中“孝亲敬老”的传统尤为浓厚,具体表现为“重阳节敬祖”“父母生日煮鸡蛋”等习俗,闽南语中更是有“父母疼囝长流水,囝想父母树尾风”等强调亲情的谚语,这些闽南文化元素与教材内容高度契合,且贴近小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教师可围绕单元主题设计项目活动“家人的闽南爱”,先让学生从教材中学习“家人为我们做了什么”,再回家观察“家人用闽南方式表达爱的瞬间”,如奶奶给孩子缝制虎头鞋、爸爸教孩子说闽南童谣等,让学生用写作、绘画、摄影等方式记录这些瞬间,并学说一句闽南语的感恩话给父母听。在课堂分享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无论是书本上的故事,还是家里的闽南习俗,都暗藏着家人的爱”,从而将教材中抽象的亲情转化为生活中的文化体验,让学生在自己所熟悉的文化场景中加深对“爱与感恩”的理解,以此实现实现闽南文化元素与课程教学目标的深度融合,促进闽南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的相辅相成。

(二)组织多元实践,巩固知识理解

小学生尚处于身心发展的初期阶段,其对于外界事物的理解与认知多来自于亲身感受与体验,因此教师在设计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活动时,就需要结合学生这一学习特征,遵循“从感知到内化”的教学规律,构建多元化的文化体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逐步深化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建立起正确的文化认知与思想观念。

例如,在“传统游戏我会玩”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引入多样化的闽南地区传统游戏,如“攻炮城”“跳房子”等,这些游戏不仅承载着闽南人的童年记忆,更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与道德规范,教师可在活动过程中为学生科普游戏背后的闽南文化内涵,让学生在游戏中切身体会闽南文化与课程知识的内在联系,使游戏实践成为连接闽南文化与教材知识的桥梁。又如,在“我们生活的地方”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基于单元主题“家乡”,让学生学唱闽南童谣《月光光》,以此激发学生的家乡情怀,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童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自创剧本,开展“童谣情景剧”表演项目活动,用闽南童谣的形式对所学知识内容进行内化与输出。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能够以多元化的实践项目活动有效凸显闽南文化的多重魅力,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认知升华为对闽南文化的热爱,这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认识并巩固课程知识,拓宽文化眼界,以此达成文化融合与知识理解的双重目标。

(三)家校社协同支撑,推动知识迁移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项目化教学中,知识的习得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传授,更需要在家庭、社会等真实场景中得到应用与深化。而闽南文化作为扎根于地域生活的文化形态,其传承与践行更依赖于家庭的耳濡目染与社区的文化浸润。因此,教师只有打破家校社的教育壁垒,才能真正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并内化为稳定的行为习惯与价值观念。

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可以设计“家乡文化小使者”的项目活动,借助家校社力量推动学生实现知识迁移。教师可为学生布置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和父母一起走访老家的祠堂、老街,收集与闽南传统文化有关的习俗故事,学习制作简单的闽南传统手工艺品;同时,教师可联系当地的文化馆或非遗保护中心,带领学生参加“闽南文化体验日”活动,让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技艺,了解闽南文化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最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社区开展“家乡文化展”,向邻居们展示自己收集的文化故事和传统手工作品,并发出“保护家乡文化”的倡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能够通过家校社的协同支撑,为学生搭建一个全面的项目化实践平台,这可以让学生的课堂所学内容在家庭的文化熏陶中得以延续,在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得以升华,从而落实闽南文化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有效融合,培养学生形成兼具文化认同与实践能力的核心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闽南文化融入到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能够以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赋予学科教学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实现立德树人与核心素养培育任务的“同步”落实。因此,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就需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思路,重点关注闽南文化在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的开发与应用,让闽南文化中的道德智慧和价值观念自然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美兰.闽南民俗文化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主题教学的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2,(03):113-115.

注:本文系南安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小学道德与法治项目化教学中“闽南文化”育人资源开发应用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NG1454-138)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