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策略分析
李文虎
子洲县农村公路服务中心,陕西省榆林市,718499
引言:
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路网规模不断扩大,通达深度持续提升,为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和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受制于资金、技术和管理模式的局限,许多地区仍存在“ 重建轻养” 现象,部分公路因养护不足导致使用寿命缩短,甚至出现“ 前建后坏” 的恶性循环。城乡发展不平衡、区域差异显著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农村公路管理难度,探索建设与养护协同推进的一体化管理模式,对于优化资源配置、延长公路使用寿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交通领域研究的重点方向。
1.推行预防性养护技术,延长农村公路使用寿命
预防性养护强调在路面结构尚未出现严重损坏前,利用科学评估和主动干预,延缓病害发展,采用微表处、雾封层等低成本的表面处理技术,及时封闭路面细微裂缝,防止水分渗透导致基层破坏,定期开展路况检测,利用简易仪器对平整度、裂缝率等指标进行动态监测,为养护决策提供依据。材料选择上优先采用橡胶沥青等抗老化性能优异的环保材料,提升面层耐候性,建立季节性养护机制,如在雨季前疏通排水设施,冬季前修补冻胀隐患部位,形成“ 早发现、早处理” 的良性循环。实现建设养护一体化的可持续运行,需构建“ 建养并重” 的全周期管理体系,建设阶段就应植入养护思维,采用加厚路肩设计以增强结构稳定性,从源头减少后期养护压力。管理上推行“ 路长制” ,将每条公路的建管责任落实到具体责任人,配套开发手机巡检APP 实现病害实时上报,资金保障上建议整合交通领域资金设立专项公路养护账户,确保经费专款专用。
2.采用冷再生工艺修复旧路,降低建设养护成本
冷再生工艺利用旧路材料,将破损的沥青路面铣刨、破碎后,加入适量的稳定剂(如水泥、泡沫沥青或乳化沥青)进行拌和,最终重新压实成型,不仅避免了传统开挖换填方式产生的大量建筑垃圾,降低了材料运输和处置成本,还显著减少了新骨料的使用,从而节约了资源。冷再生技术施工周期短,对交通干扰较小,特别适合农村公路车流量低、资金有限的实际情况,借助将旧路材料循环利用,能够将建设养护成本大幅降低,同时提升路面的整体性能和耐久性[1]。冷再生工艺的实施需科学规划与配套政策支持,农村公路养护部门结合路况检测数据,优先选择病害程度适中、材料可再生的路段进行冷再生处理,以确保工艺效果最大化。加强施工质量控制,重点监控材料配比、拌和均匀性和压实度等关键指标,避免因工艺不当导致后期路面早期损坏,地方政府可通过整合涉农资金、引入市场化养护模式等方式,解决冷再生技术推广初期的资金瓶颈问题。
3.实施路肩标准化整治,提升公路排水能力
路肩作为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结构稳定性直接影响路面积水的排放效率,部分农村公路路肩存在宽度不足、土质松散、边坡坡度不规范等问题,导致雨水无法快速排入边沟,甚至引发路面侵蚀和路基损毁。标准化整治应重点应推进三项工作:一是统一路肩硬化标准,采用石灰土或碎石等透水性材料进行加固,确保宽度不小于 0.5 米,如有条件可使用混凝土硬化。二是优化横向坡度设计,形成向边沟倾斜的 2%.4% 排水坡度,三是建立动态维护机制,将路肩养护纳入日常巡查内容,及时修复冲沟和塌陷。
提升公路排水能力需要构建"线-面-点"协同治理体系,线状结构上注重边沟与路肩的衔接处理,采用 U 型混凝土边沟或梯形土质边沟,确保纵坡坡度连续均匀,避免排水断流。面状处理上对易积水路段实施路面加铺改造,借助掺入橡胶颗粒等改性材料提升沥青面层孔隙率,使部分雨水能垂直渗透。对于桥涵、平交路口等关键节点,则应设置集水井和横向排水管,形成局部强排系统,多层次的排水体系需配套智慧化监测手段,为养护决策提供依据。
4.推广就地取材施工方法,减少材料运输费用
推广就地取材施工方法是降低工程成本、提升可持续性的重要策略,就地取材能够显著减少材料运输费用,尤其适用于偏远地区或交通不便的农村,例如利用当地砂石、黏土或再生资源作为路基或路面材料,不仅节省了长距离运输产生的高额燃油费和人工费,还能缩短工期。就地取材有助于盘活地方资源,促进区域经济循环,减少对外来建材的依赖,技术上结合当地地质条件和材料特性,借助实验室检测与工程试验,确保材料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符合公路建设标准。
推广就地取材需要政策引导和技术支持的双重保障,地方政府可将就地取材纳入农村公路建设标准,制定激励政策,如对采用本地资源的项目给予资金补贴或审批优先权。建立区域材料数据库,整合当地可用资源的分布、性能及适用场景信息,为施工方提供科学参考,养护环节亦可就地取材,例如利用当地植被进行边坡绿化,或采用再生骨料修补路面裂缝,降低后期维护成本。加强基层技术培训,提升施工队伍对本地材料的认知和应用能力,避免因经验不足导致质量隐患。
5.完善边沟涵洞系统维护,保障公路排水畅通
边沟和涵洞作为公路排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完好与否直接关系到路基稳定性和路面使用寿命,维护策略上应建立定期巡查机制,重点关注边沟淤积、涵洞堵塞及结构破损等问题,特别是在汛期前后需加强检查频率。对于边沟维护,需及时清理杂草、淤泥等杂物,确保排水断面符合设计要求,对坡度不足的区段应进行局部改造,增强纵向排水能力。涵洞维护需重点检查进出水口的通畅性、洞身结构的完整性,以及基础是否存在冲刷掏空现象,推广生态排水理念,在边沟设计中采用植草防护、碎石过滤层等技术,既满足排水需求又减少水土流失[2]。
边沟涵洞系统的科学维护需要技术标准与管护机制的协同创新,建议编制《山区农村公路排水设施养护技术指南》,明确不同地质条件下边沟清淤周期、涵洞结构检测标准等规范要求。管护模式上推行"属地管理 + 专业外包"相结合的分级养护管理方式,专业养护队伍实施技术性较强的维修作业,针对常见的涵洞进出口冲毁问题,应采用混凝土加固或跌水消能设施等工程措施。对于易积水的低洼路段,则应增设横向排水管或扩大涵洞孔径,加强村民宣传教育,杜绝向边沟倾倒垃圾、占压排水设施等行为,并建立暴雨等极端天气后的应急抢修预案。
结语: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是提升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效能的关键举措,其关键在与建设期间,甚至设计期间纳入公路后期养护因素。本文探讨了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策略,为完善农村公路长效发展机制提供了思路。进一步整合政策、资金和技术资源,推动建设与养护的深度融合,确保农村公路不仅“ 建得好” ,更能“ 管得好” “ 用得久” ,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朱明和. 农村公路建设养护一体化管理策略分析 [J]. 运输经理世界,2024, (19): 139-141.
[2]雷晓. 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一体化管理思路分析 [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 2024, (09): 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