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构建研究

作者

杨宇青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美术鉴赏课程被赋予了更深刻的育人价值,不仅是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重要途径,更是落实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载体[1]。但是当前美术鉴赏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时代语境脱节,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欲,影响了学生美术素养发展。在此背景下,教师便需要结合新课标的需求,积极探索合适的美术鉴赏教学模式,选取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构建策略,提升高中美术鉴赏教学质量。

一、联系学生实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美术鉴赏是美术课程中,通过以感知、经验、知识的方式,观察、评价美术作品,获得审美体验的活动,其也是培养学生美育的重要部分[2]。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对自身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其参与课堂活动的学习热情,增强美术课堂教学效果。当前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打破以美术史线性叙事为主的内容框架,精选与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素材,引导学生在鉴赏时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分享自己的看法,进而让鉴赏内容从课本延伸到生活,激发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探究兴趣。

例如,教师讲授《人间生活》课程内容时,课前布置了“生活影像收集”任务,让学生用手机拍摄体现家庭日常、校园生活、社区百态的照片,并标记上细节所在。课堂上,学生将自己所拍摄的“家庭聚餐照”对比《韩熙载夜宴图》的宴饮场景,分析了“饮食中的人际情感”;用“校园运动会照片”对照《捣练图》的劳作场景,探讨了“集体活动中的协作与秩序”。从而让学生对“人间生活”的共性与时代差异有更直观认识,理解美术作品对生活的记录与升华。紧接着教师设计了项目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我家的生活变迁” 主题,收集家庭不同年代的生活物件,和《流民图》《愚公移山》等作品进行对比研究,探讨“美术作品与生活物件如何共同记录时代”,积极分享自己的看法和观点。通过此种方式,既落实了新课标对“文化理解”“审美判断”核心素养的要求,又增强了学生的鉴赏体验成效。

二、设计沉浸式体验环节,增强学生鉴赏水平

在新阶段高中美术教学中鉴赏教学是重要内容,构建可行性较高的鉴赏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不仅有助于丰富学生在课堂上的视觉审美体验,还能够让学生能在美术知识学习时锻炼技能,提升美术鉴赏教学开展的水平。此时学生在作品鉴赏时,为了让学生对内容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教师应当结合选取的作品以及 班级学生美术学习态度,将作品进行转化,设置沉浸式体验环节,引导学生通过分组的形式参与到场景模拟中,激发学习兴趣与探索精神,提高美术知识理解能力与鉴赏能力。

例如,学生鉴赏《各异的风土人情》课程中的相关作品时,教师可以提前收集多地域文化素材,并录制不同地区的民歌、方言对话音频等。同时将教室划分为“雪域高原”“黄土高坡”“江南水乡”“西南边陲”四个区域,班级学生要通过抽签的方式进入到不同区域,合作演绎一个片段。比如说“黄土高坡”组需要运用陕北剪纸布置“窑洞婚房”,学生扮演新郎新娘,演“贴窗花”“闹洞房”的习俗,研究剪纸当中“鱼戏莲”纹样所蕴含的寓意;“西南边陲”组用苗族银饰搭配服饰,模拟“赶圩”场景,通过佩戴银冠、银项圈的动作,体会银饰在“辟邪”“身份象征”之外的审美功能。而学生在表演时,教师要播放对应的节庆视频片段,引导学生在演绎和鉴赏的过程中,理解美术作品中蕴藏的内涵,真正认识到不同地域美术作品的“形”与“意”。

三、搭建多元对话平台,深化学生作品理解

美术鉴赏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重视培养学生美术鉴赏能力,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时有一个综合水平提升的效果,为今后的美术学习奠定良好的鉴赏价值观念。而美术鉴赏中,作品的解读本就具有多元性,不同个体因生活经验、知识储备、审美趣味的差异,会形成独特的理解视角,这正是学生对话的价值所在。为此,教师则需要在美术鉴赏课堂构建时,为学生搭建互动交流的平台,鼓励学生在鉴赏时突破思维局限,在碰撞中理解作品的时代语境与永恒魅力。

例如,教师讲授《审美变化中的自我》讲解时,可以展示弗里达・卡罗的《自画像》系列,提出问题:“弗里达为何反复画自己?她的自画像风格变化与人生经历有何关联?”而学生在交流时聚焦于“身体创伤对创作的影响”时,教师要补充其女性意识觉醒的时代背景,将对话向“社会环境如何塑造审美表达”延伸,让学生呢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突破“美即和谐”的认知,积累更多的知识。再或者教师还可以引入艺术家访谈视频与手稿:播放草间弥生谈“波点创作与自我疗愈”的片段,展示她在精神病院创作时的草图;分发弗里达日记中 “我画自画像,因为我经常独处,因为我是我最了解的主题”的节选。学生需要在此过程中中以“给艺术家写一封信”的形式展开对话,说出自己对作品内容的感想。比如有的学生询问草间弥生:“当大众只关注你的波点符号时,你如何保持对自我的真实表达?”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从作品技法层面突破,触摸艺术家“在审美变化中坚守自我”的精神内核,助力自身鉴赏能力得到有效发展。

结束语

总的来说,新课标下高中美术鉴赏课堂的构建,是一场从“知识本位”到“素养导向”的深刻变革。通过结合学生实际生活、实施多元化教学模式等策略的协同推进,能够促使美术鉴赏课堂得以回归“以美育人”的本质,不仅让学生在与经典作品、生活美学、时代艺术的对话中提升审美素养,更培育了其综合能力。未来教师还应当结合新技术与本土资源,让美术鉴赏课堂始终保持鲜活的生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陆正启.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策略探讨[J].艺术教育,2018,(17):145-146.

[2]金港.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与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