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低段美术实践教学中培养创意思维的探究
余芳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九小学405400
前言:
小学低段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关键启蒙期,这一阶段的孩子具有天然的好奇心和未被束缚的想象力,随着新课程改革对“综合探索”领域的深化,如何通过美术实践激活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成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课题。儿童在7-9 岁阶段对色彩、形状的感知处于敏感期,此时若能通过材料探索、主题游戏等方式引导其突破常规思维,将为其终身审美能力奠定基础。
一、材料重构:从单一画具到生活物件的创意转化
传统美术课堂中绘画材料单一,往往只局限于彩笔、水彩等标准化工具,学生习惯于平面化表达[1]。为打破这种局限,可以设计“送你一束花”主题课,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变为艺术媒介。教师提前准备一些废旧报纸、塑料吸管、彩色毛线、纽扣等材料,让学生用这些“非传统”材料制作一束“永不凋谢的花”。一名学生把报纸卷成细细的长条当作花茎,用绿色毛线缠绕花茎充当叶脉,花瓣用红色塑料吸管剪成小段,最上面再用黄色纽扣做成花蕊。另一个学生更有巧思,他把皱纹纸揉成团做花心,在周围用彩色吸管拼出向日葵的放射状花瓣,花茎部分还贴上撕成条状的棕色报纸当作泥土,当学生举着自己的作品时,注意到吸管花瓣在光线下能透出彩色光影,于是主动调整角度,让“花朵”显得更逼真。
此策略来自“具身认知”,儿童通过摸、操作实物来深刻认识形状、质地。实际操作时,教师需注意三处,第一,材料选取要符合低段学生手部力量,像小零件、易碎物品等就不能用,转而用可弯曲、易剪贴的材料;第二,设立“材料探索角”,学生可自由拆解组合,教师可问“这个瓶盖除了当花蕊,还能变成什么”;第三,用提问拓展思维,像“如果这束花要送给外星人,你会怎么改?”当学生发现纽扣可以叠成“宝石花”,吸管可以弯成“彩虹茎”,枯枝可以变成“森林精灵的权杖”时,他们就从“被材料所限制”转变为“定义材料”,有学生把塑料吸管剪成小段串成“风铃花”,挂在报纸花茎上,说这是“会唱歌的花”,这种跨感官的联想就是创意思维,这种转变不仅让作品变得更独特,也让学生明白“艺术来自对生活的重新发现”。
二、主题留白:用开放式命题激发故事联想
具象化命题容易束缚学生的想象,而开放式主题则能给学生提供思维的跳板,在“打扮相框”的课程里,老师拿出一个空的木制相框,提出了命题:“如果这个相框会说话,它会说些什么呢?”一个同学用彩色的黏土在相框边上捏出了一个“小精灵”,相框里面贴满了银色的亮片,她解释说这是“魔法相框,能照出藏在照片里的秘密”,另一个同学把相框的四个角都用绿色的毛线缠了起来,中间贴上了一些干枯的树叶,她说是“森林相框”,说“把照片放进去,就能听到鸟叫”,还有更有趣的,有同学把相框的背面也利用起来了,用冰棒棍拼成了一个小抽屉,抽屉里面藏着一张手写的“照片故事卡”。
该策略核心是“命题模糊性与引导性并重”,教师不能直接给答案,而是要创设情境,营造想象氛围,播放轻快的森林音效,或者讲个简短的故事:“昨天,我碰到一个会变形的相框,早上是方形的,中午变成圆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你的相框有什么特殊能力?”实际操作时可以设置“故事接龙”环节,先由老师描述开头(“从前,有个相框,它不喜欢待在桌子上……”),再让学生依次补充情节,最后把大家想出来的故事情节变成画面装饰。这种从语言到图像的转化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形象”的桥梁,当学生能够把相框看成是“时间机器”“动物之家”甚至是“情绪气象站”时,他们的思维就变得更加开阔。有个孩子把相框做成“天气预报框”,用棉花做云朵,蓝色卡纸剪成雨滴,再贴上可以动的箭头写着“今天适合拍照吗?”这样的把功能和艺术结合起来的设计,就是创意思维落地的地方。
三、评价转向:从“像不像”到“妙不妙”的反馈重构
传统评价标准注重造型准确,学生容易陷入“画得像不像”的泥潭[2]。为避免此倾向,设计“面具游戏”主题课时便搭配“创意勋章”评价体系,教师发放空白纸面具、羽毛、亮片、麻绳等材料,让学生创作“能表达情绪的面具”。一名学生将面具涂成蓝色,用黑色卡纸剪出“流泪的眼睛”,周围贴满银色亮片表示“星星在陪它哭”;另一名学生用黄色羽毛装饰面具顶部,红色毛线缝出“大笑的嘴巴”,还在面具两侧插上两根麻绳做“胡子”,解释是“开心到长胡子的面具”。教师给前者颁发“情感表达奖”,给后者授予“材料巧思奖”,在展示环节让作者戴上面具表现情绪。
这种策略的理论依据是“多元智能理论”,即承认孩子在空间、语言、人际等不同领域的差异性,教师要做的有三件事情:第一,评价语言具体化,不说“画得真好”,而是说“你给面具加的羽毛让开心的感觉更强烈了”;第二,设立“观众投票角”,让孩子们互相评价,比如“你觉得哪个面具的故事最有趣”;第三,把好作品做成“情绪面具展”在校园里巡展。学生发现“歪歪扭扭的线条”可能是“生气的眉毛”,“混搭的颜色”可以是“复杂的情绪”时,创作自信就从“正确”变成“大胆”,比如有人把面具画成“双面人”,一面用粉色画“开心”,一面用灰色画“难过”,还说“每个人心里都有两种情绪”,这种对心理的观察和表达,就是创意思维的深度。
总结:
小学低段美术实践教学中创意思维的培养,需立足儿童认知发展规律,通过材料创新、主题开放、评价多元三大路径实现突破。材料创新方面,应打破颜料与画笔的局限,引入自然物、生活废品等非传统媒介,教师需要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思维引导者,通过提问启发、同伴互评等方式,构建安全包容的创作环境,唯有如此,方能在美术实践中培育出兼具审美素养与创新精神的未来创造者。
参考文献:
[1]张谦,刘馨婷.小学美术课堂中创意思维培养的路径与方法探析[J].美术馆,2025,6(01):19-21.
[2]王冰玉.小学美术教学中创意思维与设计理念的培养策略研究[J].天津教育,2024,(07):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