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GC在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究

作者

洪美芬 张莎莎

宁海县西店镇第二小学

一、研究背景

(一)国家层面:信息科技课程改革与人工智能教育的战略要求

2022 年《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初步建立人工智能认知,体验其在生活中的应用”。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作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通过自动化生成文本、图像、代码等内容,为教育创新提供了全新工具。

(二)省级层面:项目化学习与实验教学的实践导向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实施指导意见》中提出“倡导项目化、大单元、主题式学习”,要求结合地方产业特色开发实践课程,推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三)学校层面:资源基础与地域产业优势

我校以“多元发展人人成功”为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数字原住民”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学校已建成标准化创客教室,配备3D 打印机、Arduino 开源硬件、AI 视觉传感器等智能智造器材,并采购浙江省教育厅推荐的“信息科技实践资源包”,涵盖人工智能基础模块、编程工具等教学资源。

依托西店镇“中国光电产业基地”的地域优势,学生家庭多从事光电产品研发、智能制造相关工作,对智能技术具有天然亲近感,为AIGC 项目化学习提供了真实场景支撑。基于上述背景,我校老师于2024 年启动了AIGC 在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的实践探究课题,探索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创新路径。

二、实施过程

(一)环境创设:构建三维七中心智慧学习空间

基于沉浸式、融合式、拓展式理念,打造由三大空间、七个中心组成的AI 教育实践场域,实现物理空间、数字空间与校外空间的深度联动:

1.物理空间:从单一教室到多元工坊

AI 项目工坊:划分创意设计区,配备AIGC 终端设备、高清摄像头;硬件搭建区,开源硬件工具箱、3D 打印机;成果展示区,电子屏与实物展台,支持项目全流程实践。

STREAM 实验室:融合电子产品制作与手工艺创作,开展 AI+光电跨学科项目,如智能手电筒外观设计。科创展厅:展示学生AIGC 项目成果,AI 生成的校园地图、3D 打印的光电模型,定期举办创客市集,邀请家长和专家参观评价。

2.数字空间:从资源库到互动社区

之江汇《玩转AI:小学生人工智能启蒙实践》网络同步课程:开发项目案例库,包含AI 绘画我的校园、智能垃圾分类助手等;工具教程库和学生作品库,支持在线互评。

AI 平台:利用其文本生成、图像识别的轻量化模型,辅助学生快速实现创意,输入未来教室关键词生成设计草图。

浦育平台数据集:整合本地光电产业数据,比如LED 灯参数、手电筒结构图纸,为项目提供真实素材。

3.校外空间:从校园到产业

光电企业研学基地:与西店镇手电筒企业合作,开设AI 工业设计工作坊,学生使用AIGC 工具优化产品外观,企业工程师提供专业指导。

(二)课程实施:构建三阶三类项目体系

以“真实问题—工具应用—思维发展”为主线,开发分年段、多类型的AIGC 项目群,涵盖综合独立式、创客融合式、活动延伸式三大类型,形成“基础—进阶—创新”的能力梯度。

1.综合独立式项目:以年段为单位的完整工程实践

三年级《植物名片》:学生用豆包生成校园植物图像,结合文字生成工具制作包含“植物特征+药用价值”

的电子名片,学习关键词优化。

六年级《智慧农场》:分组完成AI 农场规划—传感器编程—成果展示全流程:第一步问题分解,将农场自动化拆解为布局设计、灌溉控制、作物监测子任务;第二步 AIGC 应用,用豆包生成农场布局图,deepseek 生成灌溉系统代码;第三步实践验证,用掌控板搭建简易灌溉模型,测试AI 生成代码的可行性。

2.创客融合式项目:AI 工具与硬件的深度整合

智能手电筒设计,结合西店镇产业:第一步外观设计,用AI 绘画工具生成儿童友好型手电筒草图,比如卡通动物造型;第二部功能编程,用AI 代码助手生成光感开关控制逻辑,学生修改参数并烧录到掌控板;第三步3D 打印:将AI 生成的外观图转化为3D 模型,打印后组装成实物。

3.活动延伸式项目:课堂与生活的联动

家庭 AI 助手寒假项目亲子任务:学生用 AI 语音合成工具制作如垃圾分类,家长协助录制家庭场景视频;成果形式通过提交AI 助手设计方案,含工具使用说明、功能测试报告,优秀作品在之江汇平台展播。

(三)教学路径:创新一体两翼实施模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体,社团拓展与亲子实践为侧翼,构建“全员普及—特长提升—家校协同”的育人路径。

1.课堂教学:项目化学习常态化融入

智能垃圾分类助手项目化教学活动通过“问题链—工具链—评价链”一体化设计。问题链设置驱动问题“如何让垃圾桶自动识别垃圾类型?”,分解为“垃圾特征提取—AI 模型训练—硬件组装”子问题;工具链通过匹配“图像识别(deepseek)—代码生成(deepseek)—结构设计(创工坊器材)”工具组合;评价链采用“小组互评(过程性)+成果演示评价+反思日志(总结性)”。

2.社团拓展:AI 创客社团分层培养

基础层(3-4 年级):学习 AIGC 工具基础操作,用豆包生成表情包。

进阶层(5-6 年级):开展 AI+竞赛项目,比如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精英层:参与企业真实项目,为合作企业设计 AI 客服机器人对话脚本。

3.亲子实践:家庭AI 实验室计划

每学期发布2 个必做加 1 个选做亲子项目,可以用AI 生成家庭相册封面、设计智能花盆浇水提醒系统;支持体系通过之江汇空间提供工具使用指南;举办家庭AI 成果展,评选创意之星、协作之星。

(四)多元评价:构建四维四链评价体系

突破传统纸笔测试,从过程、成果、工具、伦理四个维度,设计评价链与成长档案,实现学—评—改闭环

三、成效:学生数字素养显著提升

1.技能掌握:85%的学生能独立使用至少2 种AIGC 工具完成项目任务,五年级学生通过《玩转AI:小学生人工智能启蒙实践》课程掌握用 AI 生成代码框架+手动调试的编程方法,项目完成效率提升 90% 。

2.创新能力:学生在项目中产出大量原创成果,比如AI 生成校园植物图鉴、智能光电玩具设计方案等,项目作品都获县级信息素养比赛奖项。

3.伦理认知:通过AI 生成内容版权讨论主题班会,学生初步形成引用需标注来源、抵制AI 作弊等意识。

四、结论

本课题通过构建“三维七中心”空间、“三阶三类”项目体系与“四维四链”评价体系,实现了AIGC 与信息科技项目化学习的深度融合,为小学AI 教育提供了“普惠化、本土化、产业化”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庄成.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小学信息科技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教师博览,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