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活动开展中小学数学阶段性评价的实践探索

作者

金玲

浙江省临海市永丰镇实验小学

引言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与教学评价之间的紧密关联与相互支撑,为小学数学阶段性评价提供一条新的研究思路[1]。阶段性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时都可以反映出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内容的深入掌握程度以及学习思维提高情况和学习心态转变。开展以教、学、评一致性为中心的小学数学阶段性评价研究,有利于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评估机制,优化教学程序,提升教学效益,更好地满足社会对数学教育的需求。

一、“教”:以目标为导向,设计结构教学框架

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与灵魂,是连接“教”“学”“评”的桥梁[2]。以目标为导向设计结构教学框架,教师必须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准确把握单节教学的核心目标,并把目标细化为可以直接观察与测量的行为标准。结构化教学框架强调逻辑性与层次性,确保每一环节都是为达成目标而服务,并不会游离于目标。同时,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要兼顾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发展,注重凸显数学思维方式。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图形的运动(三)》教学过程中,首先深入研读课标与教材,确定本节课核心目标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图形的旋转特征,准确地描述图形旋转的过程。把这样的目标细化成可观测指标,如学生能够找到旋转中心、旋转方向和角度,能够通过手动旋转完成一个图形的旋转等。以此为目标,设计教学框架,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引导学生认知图形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旋转的变化;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旋转的过程,指导学生归纳总结旋转特点,突破教学难点;接着是小组活动任务环节,让学生动手旋转图形,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合作能力;最后设置分层练习题,了解学生对这节知识是否掌握。整个教学环节紧密围绕目标,逻辑清晰、层次分明,既注重知识传授,又渗透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二、“学”:以过程为抓手,构建深度学习生态

建构深度学习生态需以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核心,注重其主导、主动之地位和主动投入要求教师在数学阶段性评价中注重学生是如何运用探究、协商、反省的方式,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透过即时课堂观察、团队报告或学习日记的方式,来掌握学生学习的活动实况,随时调整教学方式。此外,建构深度学习生态需要营造一个平静、亲切的课堂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提问、交流观点,在师生互动中实现知识的共建与生成。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折线统计图》教学过程中,首先由教师通过提出问题:“怎么直接看出一周的温度变化情况?”以此为引导,让学生进行分小组研究。各组收集并研究绘制方法,继而在小组合作中初步尝试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教师在课中进行巡讲,记录学生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如坐标数据不够准确或连线出错等。各小组对本组绘制进行汇报,本组成员和其他组分享绘制及思考方式,其他组对结果提出质疑或合理建议,可以强化对折线统计图的认识。课后,学生完成学习日记,反思绘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收获。教师依托资料获取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活动。同时,为了营造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方地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师生互动成为折线统计图内容学习的主要载体,推动深度学习生态的形成。

三、“评”:以证据为基础,实现动态反馈调节

评价在确保教、学、评一致性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目的就在于利用各种类型的证据为改进教育提供科学依据。在小学数学阶段性评价中,要求教师突破传统纸笔测试的局限,通过课程问答、作业分析、单元考核和项目成果等多元的评价手段,全面获取学生的学习证据。同时,动态反馈调节强调评价的即时性与指导性,通过“评价—反馈—改进”的循环,不断地完善教学流程。另外,评价结果还可作为学生自我反思的依据,有助于学生确定学习目标,提升元认知能力。

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位置》教学过程中,针对“怎样用数字对精确地指示自己所在位置”来进行提问讨论,观察学生的回答与反应,收集到部分学生对数对概念理解模糊的证据。课后作业,设计让学生用数字对标表示平面上点的位置,从作业完成情况发现,不少学生在确定行与列的顺序时出现错误。为了针对这一系列错误的现象及时改善教学,在一次小的测试中了解学生在位置描述方面的实际理解水平。随后,教师将收集到的多元证据进行综合分析,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在课堂上增加针对性的练习与讲解。同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在位置学习中的不足。学生根据反馈,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元认知能力,最终使整个教学过程不断优化。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构建契合一致性理念的评价体系,同时运用多元化的测评方式,可以为教师提供多维度精准的学生学习数据,有利于促进教学的有效调整,为学生参与学习提供动力,促使学生数学综合素养提升。然而,实践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仍需进一步完善。因此,在教、学、评一致原则的指导下,小学数学阶段性评价将更加完善,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进步,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郑梅.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数学逆向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求知导刊,2025,(21):14-16.

[2]陈大品.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25,(1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