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视域下中职电子专业有效培养“现场工程师”的课程活动开发策略
应有成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226200
前言
目前产业转型升级对职业教育的影响不只局限于专业结构层面,还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具体变革要求。“现场工程师”的培养,是职业教育应对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也是职业教育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引领方向。因此,职业教育电子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必须从不同维度构建技能型社会视域下的中职专业活动课程,实现预期培养目标[1]。
一、优化培养方案
一方面,优化人才培养方案。职业学校应该全面了解现场工程师的教育理论,正确理解、认识现场工程师内涵、素质结构与人才成长规律,为开发、实施现场工程师课程活动铺垫基础,也为科学设计现场工程师培养指标、培养方案提供有利条件。中职学校根据技能型社会视域下人才紧缺技术岗位的需求,结合电子专业和不同岗位对现场工程师知识、技能与素质要求细化为人才培养方案,并着重培养产生一线研发、技术管理与服务的现场工程师。中职学校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企业岗位需求、工程技术发展等,明确人才培养指标、教育内容、教学模式等,体现人才培养的高效;当然企业也需要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具体情况,积极参与学校对现场工程师人才指标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从而确保与企业需求一致。另一方面,重构课程体系。职业学校应结合电子专业特点开发现场工程师活动课程,结合现场工程师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设计合适内容。比如,各个专业根据公共基础课特点、课程目标,注重巩固学生学习基础,培养其学科思维,提升理论与技术应用技能;专业课程目标应为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把握基本的工程技术技能,强化工程技能训练,培养学生工程能力与创造力[2]。
二、开发课程内容
以技术知识为本开发课程内容,必须遵从电子专业技术知识开发、课程内容转换逻辑,清楚技术知识结构、了解技术知识载体、拓展技术知识向课程内容转换策略,构建以技术为本的内容开发形式。第一,清楚技术知识结构。把不同技术知识根据抽象程度从低到高进行层次划分,如工匠技能、技术格言、描述性定律、技术理论知识。同时,根据知识论特点,把技术知识根据普适程度从低到高进行不同层次划分。这两种划分结构方式有一定相似之处,这就为学生本质理解技术知识的结构打开了思维。第二,了解技术知识载体。技术理论知识来自科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一般使用学术文本方式应用到技术学科中;技术理论原理来自科学知识的技术转化,也存在实践应用的学科中。第三,拓展技术知识转化策略。职业学校鼓励教师入企挂职或企业联合研发技术,增加教师对特殊技术知识结构、语言与价值等方面内容的理解,增加技术知识转化提供有关经验,为技术知识转变为课程内容提供良好途径;职业学校可以组织技术知识转化培训,帮助教师把握技术知识转化方法,提升其转化能力,实现预期转化目的;激励教师进行技术知识转化学理研究,把技术知识表达方式转变为课程内容表达方式。比如,把工匠技能转变为课程显性技术知识,把技术格言转变为技术操作知识等。
三、践行多元培养
首先,创建匹配的现场工程师专业体系。校企应同时围绕区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根据教育部制定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不同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报告、提供行业技能人才需求数据等,科学整合电子专业,创建先进新兴产业等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职业背景,面对人才紧缺技术岗位的现场工程师专业体系。其次,开发现场工程师课程与教材。创建行业、企业工程师、职业学校教师为组合的课程开发小组,利用以能力为本的课程开发模式、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开发时,结合岗位工作内容分析、关于职业能力教学化处理等环节,整理目前现场工程师岗位知识,创建岗位模型,继而有序呈现公共基础课、不同性质专业课程,以交替方式开展教学;然后小组根据岗位知识与模型,使用新方法、新技术、新课标、新教材内容,整合、创新有关教材。再者,必须明确校企双导师队伍整体结构与选聘标准,设计标准配比;注重拓展校企双导师队伍建设道路,创建校企 人才双向流程机制,及时满足现场工程师培养以及教学方面的紧急需求,积极摸索校企双导师队伍创建与长期发展的有效机制;完善补贴制度,确定校企双导师互聘薪资、考核以及晋升指标,推进双导师队伍可持续发展。
结论
在技能型社会背景下,开发中职院校电子专业现场工程师课程活动开发,本质是为了根据企业岗位需求培养人才,了解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中的现存问题,着手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过程进行课程开发与实施,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的历史作用,促进经济社会转变为技能型社会并高质量发展。由于现场工程师的培养任务艰巨,中职教育必须把教师、教材、教法等放在培养首位,同时思考配套政策,在专项培养方案实施中不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晨芳,高国明,李朝磊. 机电装调现场工程师培养课程开发与实践[J].工业控制计算机,2025,38(06):166-168.
[2]刘晓磊,付龙海,钟苏丽,等. 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现场工程师培养模式研究——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25,20(01):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