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后的植被管护技术与实践

作者

赵彦坤

武威市石羊河林业总场 甘肃武威民勤县 733300

一、引言

干旱半干旱地区是全球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区域之一,长期的水资源短缺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这些地区的植被生长困难,生态系统容易退化。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展,过度放牧、荒漠化以及气候变化对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造林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手段,已被广泛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功能。然而,造林后的植被管护工作面临着多重挑战,如水源不足、土壤盐碱化以及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本文将探讨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后的植被管护技术与实践,旨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法,以提高造林效果和生态恢复的可持续性。

二、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后的植被管护技术

2.1 水分管理技术

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由于降水稀少且不均,水源匮乏使得植被很难正常生长。因此,水分管理技术在这些地区的植被管护中占据重要地位。常用的水分管理方法包括节水灌溉和集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主要通过滴灌、微喷灌等方式精确控制水的使用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此外,集水技术利用降水来补充土壤水分,减少水分蒸发和流失,例如在森林地带修建集水池或地下水储存设施等。

2.2 土壤改良技术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壤往往具有盐碱化严重、结构松散、养分贫瘠等问题,这严重影响了植被的生长。因此,土壤改良是植被管护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包括使用有机肥料、土壤覆盖、改良土壤结构等方法。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不仅能够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还能改善土壤的保水和通气性能。此外,植物覆盖层(如草皮或农作物残渣)的覆盖能有效减少土壤蒸发,保持土壤湿润,从而促进植物根系的生长。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单一物种的造林容易导致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因此,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成为植被管护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引入多样化的植物种类和树种,不仅能够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还能提高抗旱能力。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包括多物种复合种植和生态补植。多物种复合种植能够促进不同植物之间的互利共生,如树种与灌木、草本植物的搭配,形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生态补植则是通过在造林后期对缺失的物种进行补植,逐步恢复原生植被结构和生态功能。

三、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管护实践

3.1 中国西北地区的植被管护实践

中国西北地区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区域,近年来,造林和植被恢复成为当地生态保护的重要举措。通过对该地区植被管护的实践经验总结,发现一些有效的管护措施,例如利用当地丰富的荒漠草种进行草地恢复,通过人工灌溉和自然降水结合的方式保障水源,此外,还加强了对植被的生物防护措施,如使用草网固定沙土等。这些措施有助于增强植被的稳定性和抗旱能力。

3.2 中亚干旱地区的造林实践

中亚地区的干旱沙漠植被恢复经历了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管护技术体系。例如,哈萨克斯坦的“沙障带”项目,通过利用风沙障碍带的植被建设,有效减缓了风沙对森林生态系统的破坏。此外,通过集水和灌溉技术相结合,确保了沙漠地区造林后植被的持续生长,并成功恢复了大规模的森林覆盖率。

3.3 北非沙漠地区的植被管护实践

北非的沙漠地区同样面临严峻的生态问题。通过对该地区的植被管护实践分析,发现一项行之有效的技术是沙漠化防治与造林结合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下,通过修建沙丘防护林带、结合多元化的植

被管理手段,不仅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生计。此外,当地还通过人工灌溉和地下水源利用,成功实现了多个区域的绿化,改善了生物多样性。

四、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管护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4.1 水资源不足问题及应对策略

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的短缺问题严重制约了植被管护的效果。由于降水稀少且不均,长期依赖自然降水的方式无法满足植被生长的需求。因此,采取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至关重要。首先,集水技术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关键之一。在这些地区,建设集水池、集水沟等设施,能够有效收集和储存降水,并为植被提供源源不断的水源。其次,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也极为重要。滴灌和微喷灌等精准灌溉方式可以大幅减少水分的浪费,确保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此外,推广水循环利用也是解决水源匮乏的一项可行策略。通过建立雨水收集和储存系统,将降水最大限度地利用于灌溉和植被管护中,从而缓解水资源不足对植被恢复的压力。

4.2 土壤盐碱化问题及解决途径

土壤盐碱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这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存活率。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土壤改良措施成为了植被管护的核心任务之一。首先,针对盐碱化严重的地区,可以通过使用石灰、硫酸铵等化学方法中和土壤中的盐分,降低土壤的盐碱含量。其次,利用生物性方法进行土壤改良也具有良好的效果。通过种植耐盐植物(如耐盐草本植物),不仅能够改善土壤结构,还能逐步减少盐分的积累,从而改善土壤的肥力。此外,采取有机肥料施用等措施,不仅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还能提高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保持能力,进一步缓解土壤盐碱化问题,为植被恢复提供有利的生长环境。

4.3 生物多样性丧失与恢复路径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导致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给植被管护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恢复这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需要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推进生态补植是恢复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手段。通过引入适宜的本土物种,尤其是那些能够适应干旱气候的植物种类,可以逐步恢复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次,建立自然保护区或生态恢复区,保护现有的生物种群,避免人为干扰,是防止生物多样性进一步丧失的重要途径。此外,多物种复合种植也能有效增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在这种种植模式下,不同种类的植物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生态系统,提高了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为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结论

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管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水分管理、土壤改良、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多个方面。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恢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水资源匮乏、土壤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依然是制约生态恢复的主要障碍。为实现可持续的植被恢复,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实践探索,综合运用水资源、土壤改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技术手段,形成系统性的管护方案。未来的研究应进一步深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管护的理论与实践,推动全球生态修复进程。

参考文献

[1]玉宝,陈微,格根哈斯,等.基于太阳高度角的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整地技术研究[J/OL].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1-6[2025-08-20].https://link.cnki.net/urlid/53.1218.S.20250613.1434.004.

[2]苏一萍.辽西干旱半干旱地区造林技术[J].中国林副特产,2022,(06):60-61+64.

[3]何文娟.甘南大夏河流域半干旱地区造林树种成效研究[J].农家参谋,2022,(13):168-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