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衔接路径

作者

周雅丹

清远市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民族小学 513200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化,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逐步上升。自新课标发布以来,音乐教育的目标逐渐从单纯的技能训练转向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和核心能力,强调创新、审美、情感表达等综合能力。音乐美育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艺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表达和人文素养。如何将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有效衔接,成为小学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探讨新课标对音乐美育的要求,并结合当前教学现状,分析衔接路径,提出优化建议,为教育改革提供指导。

一、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理念转变

(一)新课标对音乐教育的要求

新课标的实施不仅为小学音乐教育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还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标强调学生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感知、表现、创造和欣赏四个方面的能力培养,从而形成完整的音乐素养。具体来说,音乐教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音乐技能训练,而是要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素养,使其在审美、情感和思维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在此背景下,音乐美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艺术活动来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和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音乐教育的目标已经从“学会唱歌”和“学会演奏”转向了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核心素养与音乐教育的关系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包括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情感表达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新课标下的小学音乐教育应当与核心素养相衔接,不仅要传授音乐知识和技能,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在审美、情感和认知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从而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坚实的基础。

通过音乐教育,学生能够培养对艺术的热爱、对情感的敏感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些能力正是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来说,音乐美育能够通过音乐活动让学生感知艺术、表达情感,提升其创造力、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从而有效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三)音乐美育的内涵与作用

音乐美育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部分,强调通过音乐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情感体验和文化认同。在新课标下,音乐美育的内涵已经从传统的音乐技能训练扩展到了情感、思想和文化的教育。通过音乐活动,学生不仅能学习到音乐的表现技巧,更能通过音乐理解不同文化的精髓,体验情感的变化,增强自我认知。

音乐美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上,更通过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小学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衔接路径

(一)音乐教育目标的重构

为了实现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首先要对小学音乐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构。音乐教育的目标不应仅限于技能训练和知识传授,更应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在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美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和价值观。此外,班级和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供多样化的音乐活动和表演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升他们的团队协作与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的优化与创新

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兴趣,选择丰富多样的音乐作品进行教学,既要有本土传统音乐的传承,也要有世界各地优秀音乐文化的引入,以此培养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和审美视野。通过多元化的音乐作品,学生能够从不同文化背景中汲取营养,扩展自己的视野。其次,教学内容应不仅仅局限于音乐技能的学习,更应涵盖情感的表达和创造力的激发,如鼓励学生通过创作和即兴演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信心。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不仅能在音乐技艺上取得进步,更能在人文素养上获得提升。

(三)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要实现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衔接,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也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互动式、体验式和探究式的教学,鼓励学生通过集体合作、个性表达和自主学习来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可以在与同伴的合作和互动中增强社交技能,提升情感认知和创造力。此外,评价方式也应从单一的技能考核转向综合素养的评估,既要关注学生在音乐技能方面的进步,也要重视学生在情感认知、创新能力和文化理解等方面的成长。

三、优化路径的实施策略

(一)加强师资培训与专业发展

要实现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首先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音乐知识和技能,更要深入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并具备将音乐教育与核心素养结合的能力。因此,定期开展教师培训和教学观摩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方法的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通过培训,教师能更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掌握更有效的教学技巧,从而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应当加强自我反思和学习,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的需求。

(二)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活动模式

课堂教学应更加灵活多样,教师可以通过组织音乐创作、合唱、音乐剧等形式丰富的课堂活动,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提高音乐技能,还能在实践中感受到团队合作的力量,激发创新思维,增强集体主义精神。这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同时通过与他人合作,增强学生的社交能力与情感表达能力。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课堂活动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使他们在多样化的活动中实现个人成长,进一步提升其综合素养。

(三)加强家庭与社会支持

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应加强与家庭的沟通,携手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德育和音乐教育计划,让家长了解音乐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性,并通过家长会等形式促进家校合作。同时,学校应与社会文化机构合作,组织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的社会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文化熏陶和艺术体验。通过社会和家庭的共同支持,能够形成教育的合力,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成长空间,帮助他们在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培养中获得全面发展。

四、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不仅仅是技能教学的提升,更是全方位素养培养的过程。通过音乐美育与核心素养的有效衔接,能够全面促进学生的审美、情感、创造力等各方面的能力发展,帮助学生在多元化的教育中获得全面成长。

参考文献

[1]高雨虹.大单元教学模式下的小学音乐教学评一致性研究[J].音乐教育与创作,2024,(09):35-38.

[2]刘云.新课标下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创新路径研究[J].考试周刊,2024,(32):163-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