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困境与突破

作者

吕向红

金华市站前小学 浙江金华 321000

引言:随着教育改革深化与新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理念逐步渗透教育领域。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塑造学生道德观念、培养法治意识的主阵地,其课堂评价体系的科学性直接决定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因此,审视当前课堂评价的现存问题,探索突破路径,对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稳健发展、助力学生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困境

(一)评价目标模糊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评价目标的理解呈现出不够清晰、精准的状态,这一认知偏差直接致使评价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精准性与实效性。具体表现为,评价过程往往过度聚焦于知识的机械记忆与简单再现层面,却严重忽略了对学生道德品质、法治素养等核心能力的深度考查,使得评价难以触及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

例如,在某小学五年级关于 “遵守交通规则” 的教学活动圆满结束后,教师所开展的课堂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对交通规则的记忆情况展开。诸如频繁提问 “能说出几种交通标志?”“知道过马路的正确步骤吗?” 这类评价方式,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检验学生对交通规则知识的掌握程度,但却无法深入探究学生是否真正从内心深处领悟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更难以判断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真实场景中能否自觉践行交通规则,导致学生的道德认知与行为转化能力未能得到充分、有效的评估,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二)评价方式单一

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在实际操作中主要依赖纸笔测试和教师口头评价这两种较为传统的方式。然而,这种单一的评价模式存在明显局限性,难以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过程与独特的个体差异,极大地限制了评价所能达到的深度与广度,无法为教学提供全面、精准的反馈信息。

以 “环保行动” 教学为例,教师在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果时,采用传统的纸笔测试手段,测试内容多为环保知识的选择题和简答题。这种方式仅仅能体现学生对环保知识的记忆和浅层理解,却无法展现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的环保行动和真实态度。诸如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环保实践,能否将课堂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这些关乎学生学习成效与素养提升的关键方面均未得到有效评价。此外,教师的口头评价在实践中往往流于形式,大多表现为简单、笼统的表扬或批评,严重缺乏具体、针对性强的反馈,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实质性的指导作用,无法助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提升。

(三)评价主体失衡

在课堂评价过程中,学生通常处于被动接受评价的不利地位,严重缺乏主动参与评价的宝贵机会。这种评价主体的单一性使得评价结果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片面性且不够客观,对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产生了极大的阻碍,不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在一次 “诚实守信” 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旨在激发学生的思维碰撞与交流。但令人遗憾的是,讨论结束后,教师并未给予学生分享观点的机会,而是直接进行总结评价。这一做法使得学生失去了表达自我、参与评价的关键契机,无法充分展现自己在讨论过程中的思考过程和理解深度。同时,由于学生未能真正参与到评价环节中,难以对自身学习成果进行深入反思与全面总结,严重制约了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

二、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的突破策略

(一)精准定位评价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培养

教师需依据新课程标准,将评价目标聚焦于学生道德品质、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的考查,通过设计针对性评价任务,实现知识学习与素养提升的融合。 在“遵守交通规则”教学中,除考查知识外,可设置情景模拟任务:构建模拟街道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行人、司机),判断行为是否符合规则并阐述理由。这种评价能促使学生思考规则的实际意义,提升复杂情境下的道德判断与法治实践能力,实现评价目标与核心素养的对接。

(二)丰富评价手段,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除保留传统评价方式外,需引入表现性评价、同伴互评、家长评价等形式,从多维度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为教学调整提供支撑。 在“环保行动”教学中,可采用表现性评价:让学生设计并执行环保行动方案,通过宣传海报、实践汇报等形式展示成果,教师从方案创意、实施规范性、实际效果等维度评价;同时组织同伴互评,促进学生交流改进;邀请家长观察学生日常环保行为并反馈,让评价结果更全面客观。

(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鼓励主动参与评价

教师需为学生创造参与评价的机会,通过小组合作、同伴互评等形式,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同时培养自我反思能力。 在“诚实守信”教学中,小组讨论后可邀请代表分享成果,再引导其他小组评价(如提出疑问或建议),让学生在互动中提升评价能力;此外,引导学生结合自身讨论表现进行自我评价,反思是否践行“诚实守信”,并制定改进计划,推动自我成长。

结论 在教学评一致性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评价虽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精准定位评价目标、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等策略,可有效突破困境。未来需持续探索科学的课堂评价体系,为课程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需明确的是,课堂评价体系的完善是长期系统性工程,需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协同发力。唯有凝聚各方力量,才能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发展,培养更多具备良好道德品质与法治素养的学生,为国家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讨论⑤: 思政课 “教 - 学 - 评一致性”: 价值、困境与突破】“教 - 学 - 评一致性” 视域下道德与法治逆向教学路径例探。微信公众平台(腾讯网)

2.小学思政课如何落实教学评一致性

3.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探究教学的实施困境和改进策略研究